卓王孙将目光收回,转而凝注在白衣男子的身上:“杨盟主,说说你的计策。”
杨逸之沉吟道:“倭贼之所以坚守内城,并没弃城而逃,是因为他们相信一定会有援兵。从汉城到平壤一共七日路程。每一日路程处,就建有一座栅垒,驻扎有军队。所以,最迟一日之内,栅垒内的倭兵就会得到消息,前来救援。消息会不断地传到下面的栅垒中,最终传入汉城。援兵也会源源不断地前来。”
李如松吃了一惊:“这样说来,我们若不撤退,时间越长,就对我们越不利?”杨逸之点了点头。
李如松张嘴要说什么,但看了卓王孙一眼,终于,没有说出。
卓王孙微笑道:“杨盟主如此说,想必已有对策?”
杨逸之点点头:“此刻平壤倭军最大的希望,就是栅垒乃至汉城的援兵。如果援兵不来呢?他们的军心必定慌乱。军心一旦慌乱,战斗力就会锐减。而同时……”他打开地图,在平壤外城处画了个圆圈,“平壤城中的粮草多储备在外城,内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最多只够两万人吃一天。我们只要趁着夜色,将外城中的粮草全都炸毁,不出一天,内城倭军的恐慌就会达到极点。没有援军、没有粮草,他们必会弃城而逃。我们在那一刻发动攻击,必可全歼敌人。”
卓王孙点点头:“如此说来,最重要的就是要令栅垒乃至汉城不要派出援兵。又如何做到?”
杨逸之微微笑了笑:“只要将这些栅垒都攻占下来就可以了。在下愿领一支令箭,夤夜前往。”
卓王孙微笑着注视着他。杨逸之白衣落落,神情中并丝毫没有夸耀的自信,却没人会怀疑他的话。
李如松胸中的热血又开始沸腾起来。仿佛再度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第三日,跟第二日并无分别,只是天气更加阴沉。
内城中的倭兵眼巴巴地看着南方。他们在估算时间,援兵到来的时间。随着日影一点点地移动,他们的盼望越来越炽烈。
然而奇怪的是,明军没有任何动静。牡丹峰上,一片平静。
突然,轰隆隆几声巨响传来,倭兵惊骇地发现,外城中的几座粮仓全都燃起了大火。他们这才意识到,内城中并未存储太多粮草。他们本能地想要出城抢粮,但随即想起如此一来必将遭受明军炮火与骑兵的猛击。于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仓被烧成灰烬,勉强安慰着彼此:援兵就快到了,援兵就快到了!
当黎明的第一束光线照临大地,平秀吉就身着峨冠博带,坐在内城最高的将台上。他的面前有一枝菊花,一杯热茶。似乎,如此残忍的战争与他毫不相干。他的淡然,让每个日出之国的士兵心中都然起了希望。
卓王孙也端坐在牡丹峰上,与平秀吉遥遥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