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他们的生死,本就没有放在这个人的心上吗?
他们的恐慌,化成一声哀叹。
倭兵的表情,连一丝都没有被李如松遗漏。他们的计划,早就制定好了,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当第五日的夜晚来临时,他暗暗给部下打气:“振作起来!倭兵快撑不住了!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南方少布置些人,埋伏三千士兵在大同江畔,听我号令,随时出击。北方多设置一些旌旗,找几百个嗓门大的伙计,晚上多嚷嚷,让他们误以为我们还驻扎在那里。其他人全部撤走。东西两侧,时刻做好战斗准备!早早造饭,今晚,就是决战的时刻!”
夜,黑了下来。倭兵密切地注视着明军的动静。
他们看到明军造好饭的时候,只觉肚中泛起的饥火几乎要将自己燃尽。但他们只有忍耐。慢慢地,他们发现,南侧的明军,正在撤退。
他们肯定是想趁着夜色去袭击第四座栅垒,然后好将马标掷在泥土里,让我们的斗志完全瓦解。这一次,一定不能让他们如愿!
倭兵们握紧了手中的火枪。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最后的机会。粮草早已耗尽,他们已经饿了快三天了,再饿下去,他们绝对无法抵挡明军的冲锋。
只有今天晚上,这个最后的机会。他们悄悄跟在明军背后,在明军偷袭栅垒时,突然拥出,里应外合,打明军个措手不及,如此一来不但能解救自己,也可以解救栅垒。至不济,也能突围出去。
一定要吃顿饱饭!这个简单的愿望,激发出他们最后的一丝悍然。
夜,完全黑了下来。大同江的水,默默地流着。如果说河流是大地的血液,那此时的大同江,就像是一道巨大而哀伤的创口。
倭兵悄悄地越过城墙,没有被明军发现。
他们或许可以偷袭明军,但明军很快就能反应过来。正面对战,他们只会像老鼠一样被击溃。所以,倭军很有默契地贯彻着最初的作战方案,只是远远跟着偷袭栅垒的明军。
明军全都骑着高头大马,行动像是闪电。倭兵竭尽全力地奔跑,才能跟上他们。才过半个时辰,倭兵已经精疲力竭。三日未能饮食的疲乏,一下子全都涌出。他们再也无法贯彻作战方针,只顾着拼命地跑到大同江边,疯狂地喝着水。就算是水,能够填饱肚子就行啊。
他们感觉到自己软弱得像是能够被一根稻草压倒。
就在这时,猛然一声炮响。闪电般前行的明军骑兵忽然掉头过来,向倭兵发起闪电般的冲锋。
原本只有芦苇的大同江畔,突然漫山遍野都是人。早就埋伏好的明军养精蓄锐,个个像是恶虎般冲出,展开最为有效且残忍的杀戮。而背后,黑压压的大军正踏着整齐的步伐,山岳般威压过来。而挣扎着在大同江边饮水的倭兵,此时却连作战阵型都无法维持。
这是一场纯粹的杀戮。炮火将夜空照亮,火枪的光芒显得凌乱而暗淡。
倭兵单兵作战的优势几乎已完全不存在。饥饿、疲乏、恐惧、绝望将他们完全压垮,他们就像是捆好的稻草一般,被成片地斩倒……
只不过一个时辰,两万倭兵,已然全军覆没。当黎明的光芒再度照耀大地时,李如松一步一步,向牡丹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