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已经指出,一般的人会失败,就是因为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见善而怠,即一个强人只顾自己面子,明知道下属提出的是好主意,但是因为下属的主意比自己的好,就感到没有面子,所以不支持下属,甚至有意刁难。时至而疑,即时机已经来到了,但是你心里面犹豫不定,怀疑有人作弊,怀疑会上下属的当,这样就不能让你的下属发挥能力,也会错失良机。知非而处,即明知道自己是不对的,但是还要坚持下去,一错到底。一个强人如果明知道是好主意而不大力支持,明知道时机很好,却犹豫不定,明知道是错的,还坚持错到底,就是权力腐化的证明。强人专制,最后会使得上下彼此钩心斗角,产生信任危机。下属会产生这样的心态:你有权,你不给我好处,我当然就埋怨你。你可以做得到的,你偏不做,可见你对我不好,所以我就感觉不公平。这样长久下去,组织就会分崩离析。
民主时代需要强人,强人一定要允许下属有力。怎样判断下属有没有力呢?看他有没有班底。很多领导者因为一个人没有班底而重用他。这基本上没有错,因为一个人太早有班底,你重用他以后,他会始终牢牢守着这个班底,变成一个小圈子,没有办法用更多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班底,而他本身又有才干,是可造之材,就应该提升他。但是他当了干部以后还没有班底,就表示他在组织方面,在领导方面是有缺失的。作为一个强人,你要允许干部有班底,这样他就能把事情做好,这也是强人之所以强的基础。因此我们扩展到中国式的创业方面。很多人觉得创业一定要离开原来的企业,到外面去另起炉灶,这才是中国式的创业,其实只说对一半。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兼顾的,你自己出去当老板是创业,你在原来的老板手下开一个分店,或者你创立一个部门,这也是创业。在旧社会,一个人从小拜师学艺,他的师父一手把他带大,他也很敬重师父。到了某一天,师父突然把他叫来说:“你已经18岁了,在我这12年了,我现在在东街又给你开了家分店,从下个月开始你就去那边当老板。”这才是中国式的创业。所以你可以当老板,我就扶持你当老板,你不适合当老板,我就让你当干部。各人有各人的才华,有不同的表现场合,不要强求一致,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内部创业方面,我们先要允许一个人有班底,他的班底越大,他所负的责任越重,他的部门人员就越多,甚至他的预算也越大,这样他就等于开创了基业。只要老板能够允许重要的干部拥有强有力的班底,能够发展干部自己的构想,建立他自己的事业,我想他就已经创业了。宏碁实际上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只不过它是向下发展,而大多中国人是向上发展的。中国的老板一般是在最底部,老板支持干部,干部再支持他的班底,这样逐渐地向上开花结果。宏碁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其道而行之。方向稍微有一点不同,但是基本精神是一样的。
用脸色管理让下属自动自发
人们常说,管理是通过别人的手来完成工作。这句话基本上是对的,但是也害死很多人。很多人没听过这句话时,事必躬亲,做得很多。但是听了这句话以后,认为自己不能做,否则就不叫做管理,所以就变成什么事都不做。一个人由事必躬亲到什么事都不做,这是两个极端,都是错的。这句话我们要小心听。每个人多少自己做一点事情,同时也要通过别人来完成一些事,只是在比例上不同而已,完全自己做或者完全让别人来做都是错的。
这个比例是按照管理的三个阶层来设定的。比如基层,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事,所以在做事的比例上,应该是整个企业里比例最大的。如果基层还要说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真不晓得他要通过谁。比如一个技术工要装零件,当然得他自己去装,而不能再通过别人。所以基层做事的成分最大,管理的成分最小。但是基层除了做事以外,还要具备改善的意识。虽然天天在做事,但不要闷头去做,也要动脑筋想想,有没有办法做得更好。基层做到这点就差不多了。
中层干部,要动脑筋去想一些事情,也要真正动手去做一些事情,要费脑筋把人的问题解决,同时还要有本领让他的下属去做事。可见中层干部的情况复杂一点,一方面要动脑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动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要让别人去做事情。
高层主管,大部分都是在动脑筋、动嘴巴,很少动手。动脑筋想怎样安人,怎样找到人才,怎样让下属去解决问题,怎样把紧急的事情交办下去。高层主管所做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具体的,没有实际的行动。
所以越是高层,经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比例越大;越是基层,经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比例就越小,甚至普通员工完全是自己动手来完成工作的。
各级领导者要按照这个比例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比如车间主任,要不要自己做事情,得看具体情形。如果工人们都很熟练,他们做的事情都很固定,车间主任不需要坐在那里监督,不如做一些诸如排除故障、保养维修之类的活计。假定车间的工作很繁杂,必须有一个人监督生产线,那车间主任就不需要做事情,只负责巡视生产线,解决临时发生的问题就好了。中层干部最好把自己做事的部分稍微减少,把经常性的事务都推给下属去做,自己只做一些偶发的事,同时动脑筋想一些解决方案。高层主管越少动手越好,多动脑,多去安人,因为安人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了。主管应该有权势,但是尽量不要运用,最好用脸色来管理,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方法。主管要培养下属学会观察自己的脸色,主管用脸色来管理,让下属自动自发,这才是艺术的表现。因此我们有三点具体的建议:第一,主管平常要和蔼一点,不要老是板着脸,你经常板脸,人家想看你的脸色也看不出来。第二,不要翻脸太快。翻脸比翻书还快,会让下属来不及调整,就显得奸诈阴险。第三,要考虑到下属响应的时间,给下属一点时间,他才能够看到你的脸色,然后自己去想办法调整,他调整过来后,你的脸色缓和下来,他就知道事情已经过去了。如果再给他一些鼓励的话,他就知道以后要自动自发才不会挨骂。所以觉得脸色管理不好的人,是他自己拿捏得不好,而不是脸色管理本身有什么问题。
太过重视口语上的沟通,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若发生什么事情都要讲出来对方才知道,但你一讲出来,对方又感觉到不愉快,怎么解决?比如一个司机开车很快,你坐他的车,直接批评他的话,就很危险。你要么不坐他的车,既然坐他的车,又嫌他这嫌他那,他开车时情绪就不会好,那最后谁倒霉?出了事你根本逃不掉的。那碰到类似的事要不要说出来?不能一概而论。人与人要长期在一起,你样样都说出来,你不说的时候他反而不知所措。不如让他养成主动看我们的脸色习惯自己调整得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给他脸色看,而是用脸色暗示他,这样做不对。他看到后自动去调整,然后我们把脸色改变过来,这有什么不好?
当然我们也不反对发号施令的领导方式,所以将领导方式分成正常式跟非常式。所谓正常式,就是说时间允许,就全力支持下属,让他从自动自发中去磨炼自己,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指挥、监督降到最少,而把协调发挥到最高。但是事情紧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行使指挥权,也可以发号施令。这样一来就两边兼顾,一个人能柔而不能刚,或者能刚而不能柔,都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