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互助合作。中国人可以互助,也可以合作,互助合作的结果就是不内斗。我们今天花在内斗上的精力太多了,中国人聪明能干,但是始终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就是因为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己人斗自己人。假定我们不内斗,一致对外,我们就会有巨大的力量。
第三,不强求。就是各安其位,从事管理的好好管理,从事技术的好好钻研技术。你不要看不起我,我也不会看不起你。搞工程的看不起搞管理的,搞管理的看不起搞工程的,都是不正常的心态。我们甚至还有“技术性的修理”这一说法,更是心理不平衡的一种表现。所谓不强求,即我能得到就得到,我不能得到的也不抱怨。这听起来好像很消极,实际上不是消极,而是谅解。我们要谅解,因为机会是有限的,所以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我们一再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接受不公平的事实,认为只要你不是刻意的不公平,我就谅解你。这样大家一定会很愉快,社会也会比较安宁。因为公平只是一个理想,实际上多多少少都是有一点不公平的。我们不要去强求,我能达到就达到,不能达到,我就检讨一下,下次达到就好了,这一点也不消极。我们尽力而为,但是不强求。
第四,不见异思迁。不见异思迁就是敬业乐群。敬业并不是说表面上很认真,而是看实质的。实际上很认真,即使开开玩笑,偶尔走动一下,不耽误工作的进行,都是无所谓的。只要把工作做好,当然可以忙里偷闲,轻松一下,并不影响整体,同时也才能够持久。要懂得劳逸结合,一天到晚绷得紧紧的,时间久了,就会吃不消。乐群就是说,我们在一起是有缘的,你的错误我包容一点,我的错误你包容一点,大家在一起很快乐,共同把事情做好,不要太计较。这样大家才愿意在一起,才会不思迁。
做到这四点,自然可以从心所欲。因为我们所控制的也不过这四方面而已。中国人如何控制呢?因为我们常常数据不正确,信息不充实,所以会用些古里古怪的控制方式。最常见的有:
第一种,施压力。我们把标准定得高一点,天天施压,做不到100,也要做到90。久而久之,大家就会疲惫。很多的企业经常开会,开会的时候骂这个,骂那个,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得人心惶惶。这种做法短时间有效,但是时间一长,大家疲倦了以后,好的人才就会离开,只剩下一批会应付、会做表面文章的人。
第二种,很喜欢听小报告。有些主管用耳朵来代替眼睛,有什么事情不自己去看一看,专门听小报告。中国人一看主管喜欢听小报告,就会供应小报告,没有的话,也能造出一大堆小报告。我是不太赞同主管到处听小报告,我们应该用正当的方式来搜集情报。
第三种,布置很多眼线,构成情报网。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姑且不说小人,但总有一些心思比较复杂的人,常常向你打小报告,你如果接受的话,他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利用这种方式搜集情报,就会引起大家的不快。如果眼线被撕破了,给你一些假情报,你不是更倒霉吗?若是把亲戚朋友安置在不同部门,虽然你并没有叫他们搜集情报,可是大家心里自然就会想到,你是要把他们当做情报员来用,大家疑神疑鬼,也会影响士气。
第四种,采用日本式的,在大办公室里面,老板坐在最后,一目了然,全面地盯人。我们也常常看到,大家坐得四平八稳的,坐给老板看,暗地里传小纸条,做些小动作。这种做法也是形式主义,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第五种,关注下属的私生活。特别是对中高层主管,老板很关注他们的私生活,甚至会明察暗访,派很多人分别去了解这些主管家里头最近有没有什么改变,他们跟哪些人走得比较近,等等,指望起到预先控制的作用。也有的老板很喜欢定期地找一些基层员工谈话,打听一下他们的主管怎么样,以此来控制各级主管的言行。还有老板去访问顾客,希望从顾客或者经销商那里来了解自己下属的状况,这也是一种做法,当然要看技巧如何。如果做得让自己的下属感觉到,你宁可相信外面的人也不相信自己的下属,那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老板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明他们太过主观,中国人往往凭一己之好恶来断定别人是好还是坏,常常冤枉很多人,同时也造成很多欺上瞒下的小人。
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好人无缘无故地被陷害,然后糊里糊涂地就死掉了,实在是浪费人才。当然,我们也常常劝告很多人,你光是一个好人没有用,要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受到控制没有关系,关键是受到委屈也要学会适当的表白。
合理的预算有助于过程控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要慢慢学会通过数字来控制。数字虽不完全可靠,起码比没有数字要好。采用预算制度,根据预算来控制,应该比较客观一点。但是,实施预算控制,容易变成争预算。强势的主管,会靠他的关系和实力拼命去抢预算,不管有没有用,先抢一大堆,用不完的话,就拼命浪费。所以并不是说通过预算就能够收到控制的效果,还要看预算做得好不好。
第一,预算符合实际需求,而不是按照部门大小来分配。因为大部门也许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小部门虽然做的事情不多,但是需要花更多的钱才能够做得好。要实施预算制度之前,千万不要打草惊蛇,不要让人们有时间制造假资料。而是根据各部门最近一两年的实际开支去衡量,真实的部分就采信,假的部分就削减。以此为基础推行预算制度,大家就不好意思造假。
第二,根据实际执行的状况来看各个部门的预算可信度大小,再分配合理的预算。我们也不可以按统一的比例削减各部门的预算,因为甲部门主管比较实在,需要500万元就预算500万元;而乙部门主管心思比较复杂,他想要500万元,但怕削减一半,只给250万元,所以把他的预算灌水到1000万元。如果统统减半,老实人就不够用了,灌水的说不定还有剩,这显然不合理。所以预算要有效,一定要实事求是才行。
第三,预算不只是管理经费的工具,而要反映经营目标。我们的经营方针、经营目标都要数字化,列入预算,这个预算不是表明你能用多少钱,而是看你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我们不是为了花钱而花钱,花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比如说,一个业务部门的预算是每个月100万元,那花了这100万元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换句话说,它为了达到何种目标才花这100万元的?目标要明确,而且要变成控制的工具,要尽量数字化,这样大家就不容易起争执,因为数字一目了然,比较客观。除了这种量化控制以外,再加上平时的考察,就比较完整。有客观的依据,再加上主观的观察,就可以综合判断一个人好不好,这样的控制大家都比较能够接受。
我们如果要做预算的话,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进行比较有效。
首先要提出编制预算的方针。经营者有经营方针,经营方针就是我们的目标,根据它来编预算,预算才有效。各个部门按照目标去定预算,然后交给预算委员会磋商,最后定案。定案以后,就照预算去执行,同时按照预算去控制,这样的话大家就没有什么好争执。而且可以根据这个数字自己作检讨,有了问题尽早进行修正。
控制的十个原则
1预防性与校正性并重。控制最好是预防性的,在没有出问题前就控制住,但那毕竟太理想化了。实在预防不了,就要及时校正,二者并重。
2对事物的校正要快速。事物没有情绪化,发现不对,马上校正。然
而事物的发生难免会牵涉到人,把事情校正了以后,再对有关的人去疏导,减少人的情绪,以免影响事物的发展。
3对人的校正要慢一点。对人的校正千万不可像对事物的校正那么快速,因为人有心理作用,有情绪的变化,你马上对他校正,他一时接受不了,有情绪的反应,就会增加很多不愉快,使我们无法解决。
4要按照计划,选择重点来控制。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全面控制,要先选重点。重点控制好了,就算有些微不足道的差池,也可以勉强通过,当然最好是不要出现差池。
5要配合组织来控制。这样才能够权责一致,同时还负有连带责任。比如说主管虽然把责任交给下属,但他还是有监督的责任,所以两个人一起负连带责任,就不会推来推去,就会共同努力,及时控制。
6要注意控制的时效。太早或太晚都不行,“太晚”好理解,“太早”不是说发现得太早,而是发现以后,时机不对,你就去控制,反而容易坏事。
7要对决策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