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不成功的说服
“你的想法没错,天下的读书人也都是这样想的,兴水利、薄徭赋、抓吏治,讲究内圣外王,不得志谨修己身,修身养性以待来势;得志货卖帝王家登堂入室,封侯拜相一展抱负;无论得志不得志,都要著书立说,使自己的学说广为传播,把希望留在后世。可是谁来真正为,天下贫苦小民想一想?
是,有一些读书人后来成为良吏,体察百姓疾苦,为小民做了很多事情。南阳郡就流传着‘召父杜母’,可是,谁又从根本上考虑过小民问题?为什么天下方定之时,小民不愿造反?而江山社稷稳固了,传承年代久远后,小民的反抗会愈演愈烈?当然,这和太平日久朝政松弛,君王不知人间疾苦有关,可是最根本的是,土地兼并的太厉害,小民无所为食,恰逢天灾**或兵乱骤起,而天下大乱,从此动摇了社稷的根基。
小民如果有吃有喝得以生存,大多不愿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造反闹事,如果小民无所依靠,处于生死的边缘,只有叫着‘发入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而四处造反,理由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
而现实是,大汉人口愈是集中的州郡,土地兼并愈是厉害,不瞒你说,我手中的土地可以养活两三万人,而上报朝廷的有多少?
我大汉税赋的来源是按人头征收,而各地豪强拥有大汉约三分之二强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小民破产,投入豪强地主的门下,国家的财政日渐枯竭,不得已,增加赋税,而结果是饮鸩止渴,情况会更加糟糕,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大汉的矛盾终有一天会为某件突发事件而最终爆发,因为这是必然的现实下,最为正在的发展规律。所以我的观点是,严厉打击土地兼并,改变如今实行的授田制度,国家明令,最多拥有土地的上限,然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购买豪强的土地。当然首先要丈量全国的土地,政府强行收购地主手中逾制的土地。”
“此事确实是势在必行,可是如此一来恐怕要天下大乱了,光武圣皇帝当年为了大汉的安定团结休养生息,度田令后来就不了了之。”刘晔拖着下巴,一只手按摩着太阳穴,皱着眉头说道。
“那么我们就看着大汉江河日下,最后——”我禁不住仰天长叹。“土地兼并之患一日不除,中国永无宁日。天下大乱?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让小民尝到好处,有了民心民力的支持,拥有了效忠大汉的军队,一切都是纸老虎。谁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舍得舍得,没有舍怎么得,而我大汉唯一的出路,只有凤凰涅槃破而后立。”
“如果我有施展抱负的一天,叔父大人会支持我吗?”我终于忍不住,露出了大灰狼的尾巴。
看到刘晔低头一副眼观鼻鼻观心沉吟不语的模样,我无奈暗自叹息,自己始终不是身居高位的三公九卿州郡太守,也不是名扬华夏广罗门徒的名士,何况自己的想法太过极端,放在今世实在有点惊世骇俗。
无奈之下只好说道:“叔父大人,谦只希望一生之中,你我叔侄不会为敌,还有,如果有一丝可能,不要去辅佐旁姓。
试想,如果您辅佐的那位英雄豪杰,势力庞大到无人克制的状态,那个时候大汉覆灭只在顷刻之间。也许这不是他本人的本意,可是他的后代呢?一定会取而代之。天下除了圣人,只怕谁也逃不了荣登九鼎的诱惑,何况下面还有一群希望更胜一层楼的臣属,这些为了一己之私的‘大汉臣民’,为了向自己的主子表忠心,自会纷嚣造势以待改朝换代。
换个位置思考,他不能失去自己手中的权利,如果失去权利,霍光家族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除非他是完人圣人,其家族不会犯上一丁点错误,不然,自会有对他不满之人群起攻之,‘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欲加之罪,何患如此’,大汉呀!其实也需要一颗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