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前往边关——大同府!(1 / 2)

整个基地分为数个部分,其中小湖这里是第一个补给点,第二个补给点位于小湖的西南方向,也是太行山脉的深处了,因为这里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山溪,所有第二个补给点又被称作为怒溪,之后再过去便是基地了。

那个地方,还是数个锦衣卫费劲心思才找到的地方。

因为朱厚照并不是真的想要绘制太行山地图,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

所以锦衣卫要探寻的地方必然不是险地,可即便是如此,也差点折损了一位锦衣卫,最终此人幸运,只断了一只手,然后被救过来了。

而他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找到了一个两面环高山,一面小山,还是难得一见的竖谷。

其中一面的高山挡住了气流,所以降水并不多,而另外一面,越过几十多座连绵的小山便是黄土高原,杜绝后端被人入侵。

两侧地势及林木可以避免难以发生泥石流,而且据某位锦衣卫说,地震也难以影响此地。

这块地方算得上是一个十分适合生存的地方,完全发展起来建起两个北京城。

而朱厚照的计划也没有那么大,因为要在大山里面建设一个城是极难的。

朱厚照拖着昏过去的薛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然后便开始给自己的基地去名字。

“居于山中,要不叫山城?还是算了。”

“要不叫绍城?曾经看过某本书,绍有续和导的意思。”

朱厚照沉迷于自己的自言自语,并没有注意到在他身后的那个表哥已经醒了过来,然后脸色各种变化。

“太子殿下,何必要起个城名呢?有个代号就行了。”薛翰冷不丁的说道了一句。

“对啊!”朱厚照双眼一亮,他想到了一个特殊的符号,拿起一张白纸,然后从一南手中结果笔,一挥。

“404?”薛翰探头看了看那张纸,有些不确定的道。

“你认识?”朱厚照有些意外,他一直以为明朝用的是大写数字,以为是没有引进,结果是没有普及。

“偶然间学到的。”薛翰说道,看了一眼朱厚照,似乎有些认命了,拿起笔就开始写东西。

朱厚照好奇的凑过去看了一眼,结果惊讶的发现薛翰居然在写简历,把自己拥有的技能一字不落的写了进去。

“我自幼丧母,只有一些小财。至于京营方面的事情,父亲一直不让我涉及,所以……”

看到薛翰的简历,朱厚照眼中一亮,这不就是自己一直缺少,只能让卞学真勉强使用的军官吗?

卞学真的确有些能力,但是终究不是正规军队的人,也没有接受一些军官的培训,所以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凭借着感觉来做事情。

之前他就因为不专业,把两个军士之间的矛盾按照锦衣卫的方式调解,结果差点闹出了人命。

立即派遣一南去把许槐安和卞学真找来,重新调整他们的工作职责。

卞学真负责他的老本行,负责锦衣卫兼贴身侍卫。

薛翰负责管理那几十个老兵,并且协调那些难民和孤儿。

许槐安为朱厚照的小秘书,负责接触协助薛翰、卞学真的工作。

至于他,则是忙着制定教学计划。

来了近乎一千多人,但是真正要培养的只是其中的三百人,至于其他的人,则是完全为这三百人服务。

这三百人都是自己未来的中坚势力啊!

对于三百人,朱厚照可谓是极其的操心,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到学习内容都要一一过目,甚至于还时不时的自己亲自上手,教导他们武功。

看着朱厚照拿着开封了的刀剑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对砍,站在旁边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手心冒汗。

甚至于卞学真都抽出了剑,随时准备上场。

毕竟他来到这里的时候,皇帝陛下可是特地嘱咐了他,一定要保证太子殿下的安全,否则就提头去见他。

对于拿着利剑和人玩耍的原因,则是因为朱厚照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主要原因就在于原身朱厚照的记忆,对他影响颇大,他已经察觉出自己的某些习惯正在被改变。

原本前世自己受到社会的捶打,已经十分稳健的处事风格变了。

现在总是莫名的喜欢皮一下,时不时骚动一下,想要出去浪一下。

不过好在自己的理智没有丧失,压制住了少年的本性,但是有时候还是需要发泄一下。

现在的时间是明朝中期,‘弘治中兴’时期,也可以算的上半个盛世吧。

自己出不去,难免就会多虑,这几十天内,他想的最多的就是革新。

对于改革,最开始的想法便是直接改变社会制度!

但是想了很久,又觉得完全革新,对他而言几乎不可能做到,先不说他的身份,是这个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但就整个历史时间,现在可是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谁会支持他改革?

张居正是个猛男吧?

他只是改变其中的土地制度的一部分,艰难程度却是地狱级,最终还没成功。

而他的想要的改革更像是革命,是全方位立体的覆盖,难度不亚于推倒整个国家然后重建。

改革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这会得罪全部地方士绅和皇亲国戚,乃至除百姓奴隶外所有阶级。

文官制度有其优越性,但是也必须改变官员考核制度、教育体制,知识体系,这会得罪了所有的文人文官,

改革军事制度,逐渐以募兵代替卫所制,这会得罪所有的武勋世家。

改革外交政策,提前布局东南亚地区,该兼并的兼并,该收服的收服,这会得罪全部藩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