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晚膳时间到了!”
看着刘瑾,朱厚照却怎么也看不习惯,毕竟这是青史留名的太监,还是个欺上瞒下的太监。
如今到了紫禁城,也该警告他一下了。
“刘瑾,你来到这清宁宫多少年了?”朱厚照喝了一口茶水,缓缓的道。
“回殿下的话,老奴来这清宁宫已经六年了,从小就随着殿下长大,这宫中比老奴资历老的人也没有几个。”
刘瑾听到朱厚照的话,心中一喜,眼泪流出,以为朱厚照是因为这些天的相伴,看到自己的辛苦,想要提拔自己呢。
“孤记得你好像是陕西人是吧?本姓是谈,后来得刘顺(太监)才入了宫,改了姓。”朱厚照缓缓的道。
刘瑾心中有些茫然,不知道太子殿下的这话是什么意思,赏赐自己?好像语气有点不对啊?
“原你因为贪污膳房的银子被定了死罪,后因刘太监求情到了皇帝的面前才免了死罪,之后又调到了这清宁宫中,却不想死性不改,当真……真是有罪!”
朱厚照原本是想说该死,但是想到这是封建社会,说不定真的因为一句话就处死了一个人就不好了,遂改口。
“太子殿下明鉴,老奴当年之事已后悔不了,如今又怎么敢行那苟且之事呢?”
刘瑾急忙跪在了地上磕头求饶,此刻他那里还有半分的欣喜之意,心中只惊骇万分。
“到底有没有做,自然会有人查清楚。张永何在?”
朱厚照摇头,前身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对于很多事情并没有自己的判断,容易被糊弄。
如今自己回忆起这刘瑾的事情,倒是从那些记忆中找到了很多不易察觉的问题。
看着刘瑾被压下去,这也算是解决了自己未来的一个大隐患了。
不过,具体刘瑾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他就不得而知了。
刘瑾,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青史留名的条件,对于那场因为太监刘瑾引起的东宫贪腐事件,到底是因何而起。
成为了历史中的一个迷团,知道很多年后,一个历史学生查了大量的资料,偶然间在一本古籍中找到了记载:
——瑾入殿,先伸左脚,鞋菲,认其贪,故查。
……
“奴拜见太子殿下。”
清宁宫内,中年太监张永拜见了朱厚照,此刻有些茫然,不知道太子急匆匆的找自己来到底何事。
“执我命令,彻查这东宫的贪污之事,主要涉事人员为以下这些人……”
朱厚照按照记忆中可能有问题的人一个个的报了出来,然后又安排这张永去禁军那里调了一道侍卫过来守夜。
张永,在后世的记载中,原虽是刘瑾的党羽,但两人却一直不和,后平叛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时接受杨一清的建议,用计谋将刘瑾铲除。
此人虽有瑕疵,但也算的是个正派人物,算的上是个忠烈人物。
对于太监的处置,朱厚照并没有放在心上。
如果他穿越到了其他人身上,想要解决一个刘瑾这样的皇宫太监可能很难,但是作为太子,这件事情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要知道太监不同于文官,他们的一切荣耻都是依托于主子,除非他们发展到了唐朝那种可以架空,甚至谋杀帝王的程度,但是这在明朝,就注定没有这种可能。
太监势力的确大,但是几乎所有的太监都被帝王掌控,而且不少的太监都是帝王故意放权,以此来对抗文官。
对于太监司权,开国皇帝朱元璋定制度的时候就考虑了这个问题,定制时就让所有的太监几乎都不能涉及真正朝政,只不过老朱的子孙不给力,为了抑制文官才大力发展宦官。
而之所以太监掀不起风浪,原因就在于这个制度,太监摄政的权力全部都来自于皇帝赐下的钦差二字,没了皇帝的支持,文官鸟都不鸟这些太监。
对于这个太监的后世描述,朱厚照回忆对照了一波历史。
其中大部分符合,但是也有些地方不够真实。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很多人以为古代贵族子弟的日子就是骑着马去调戏良家妇女。
但是现实却极为残酷。
作为皇太子,他几乎每天都需要读书①,而他的学习过程可是非常辛苦的。
如今年纪不过十岁,九岁出阁,这一年多来,几乎每天早上五六点点便要起床,先要去早朝观政,之后便要回到文华殿进学。
开学时,他需要坐在文华殿中,待读官、待讲官分成左右两列站在庭中,负责讲读四书的站在左侧,讲读五经的站在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