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流逝着,不管诸葛云能否静下心来,三年一度的科考还是如约而至。
宋国科考总共要分四级,既:童生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
童生试是进入科举的第一步,份三次小考:县试、府试、院试,全部通过者称为秀才。
接着是乡试,只有取得秀才的身份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通过者成为举人。此考的第一名称解元。
再之后,就是会试。会试需要举人们,统一到宋国都城,也就是京师,去参加考试,通过成为贡士。此考第一名称会元。
最后是殿试,殿试说的直白些,就是皇帝老子亲自出题考他们,这一级的考试,倒是最为公平公正,毕竟是皇帝老子自己挑人,甭管你什么样,只要你对皇帝的心思,那你就是状元。再次一点的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此考没有落榜之说,但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因为诸葛云早已获得秀才的身份,因此前面的童生试,是可以免得,只考三年一次的乡试。
如果诸葛云这次能成功考上举人,则要在来年赴京参加会试。
不过话说回来,乡试的考试地点云宁府,就离着他们风华县不是很近了,好在诸葛云轻车熟路,早在三年前诸葛云就参加过了一次,可惜落榜。
今年再次参加,原本还是有些把握的,但是现在,脑子里却一片混乱。
当今的科考,总共分为三大类:一是四书、五经、六韬、七略……
总体为诗词歌赋、仁义礼法军政,此都是先人笔墨,皆有迹可寻,考的就是一个记与背。
二就是问策,这个却是个活题,根据各学术党派的纷争,各考官皆有不同的意见,一些高门子弟,都有一些内幕消息,此为难点。
所谓问策,其实并不是问你策略,具体治国该如何、治家该如何、治朝治官该如何。他问的问题,往往很朦胧,根据当今的各个学术流派,都有不同的解释,考验的是能否压对宝,所答之意思,是否合乎考官的心思,是不是和他一派。
但这对于消息蔽塞、经验不够老到的诸葛云来说,却是最难的一项了,因为他一个乡下的孩子,如何才能知道那些高姥爷们的想法?又怎能晓得谁是哪个学派的?
而且自从看了上纪元的那部天书,诸葛云对于天下学术种种理解,就自成一派,可以说从本质上,是和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的。
法不严不足以治天下,兵不强不足以平乱世。
——他引以为傲的经典,却被考官们当做了笑柄。
最后一类考题,也是诸葛云最为擅长的,上次考试时,就已经是满分。这一类考试科目被称为术算,而术算中,既包括了数学计算、逻辑推理,又包括了物理与天文现象。
数学计算,逻辑推理自不用说,后面物理与天文,和在一起,又叫做占星术,此为诸葛云最擅长之术。
……
考试再次结束,诸葛云站在人潮人海的榜单下,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刻,他显的无比的孤独。
少年的背影,显的老态龙钟,一瞬间,他仿佛苍老了一万岁。
他先是找到了同窗好友,司马浩然的名字,后面术算成绩竟也是满分,而第二项问策只有三分,百分满分的问策,后面的评价却是:写的和鸟语一样!
当然,这句话写在了试卷上,而不再这里,这里只有成绩。
至于四书五经六韬七略,成绩倒是也不错,但有什么用呢?大宋律,有一科不合格者,你别的两项满分也没有用。
再往后,他看到了同窗顾清风的名字,顾清风在诸葛云看来,算是比较惨的一个了,三科的成绩,每一科都差了一点,又好像是最接近成功的那一个。
随后是王冉,王冉是诸葛云同窗中,最能打的一个了,此人不仅相貌堂堂,而且文武双全,家里底子也殷实,扬言说考不上文举人,就去考武举人,骑马射箭,也很有一套。
不过与司马浩然却有些不睦,原因是他们都喜欢一个女子,却是青楼里的曹芝花。
当然,这司马浩然家,也不是贫困之辈。否则,又怎能去的起青楼?
王冉的成绩,也和司马浩然的一样,两头高,中间低,但只差了一分不合格。
可以说,他是离成功最近的那个。至于诸葛云,他怕是离成功最远的那个,因为他两头满分,中间零分。
同是二百分,如果均分给三科的话,那就过了,但两头满分,中间零,亦算作不合格。
王冉也好,司马浩然也好,他们的家庭,虽说是殷实,但与那些勋贵富商们相比,却是差的远了,一些内幕消息什么的,自然不知,这些少年人,热血一上头,都以为是自己的文词不够犀利,境界不够到位,很少有人怀疑过,是他们的答题思路错了。
问策不是问策,是问心,哪怕到了他们先生那里,也未见得知道的如此的详细。
回想起,曾经在书案前,奋笔直书的那一幕,诸葛云长叹一声,倒是淡然了不少,只是没办法马上证明给她看,要她知道她错过了自己……
每当他想起这些,心口就忍不住发堵。
恍惚间,诸葛云在榜上最前排的位置上,看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康阔!
三科皆是满分,成为本次乡试的解元,第一名……
诸葛云可以接受自己的失败,但他无法接受,一个整日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竟能考出这般成绩,而且那个人还是抢了自己女人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