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师道这样的考教杨家中子弟也不为惊讶,毕竟杨师道乃是此时有名的诗家,连王东都听过他的名字,这位老先生收入在后世全唐诗中的作品有十几首,要知道古人的作品也不是首首都好,能够有十几首流传后世已经堪称名家了。
本来许多杨门的子弟都已经有了在这次宴席上被杨师道考考教才艺的心理准备,所以许多人其实来之前就已经在打腹稿,有些诗才不高的,也早已经在外买好了文作,准备在今日呈到杨师道面前。
当听说杨师道的要求之后,很快便有小厮为众人送上纸笔,大家纷纷挥毫泼墨写下了自己的诗句。
很快第一个交卷者就出现了。
杨全节,杨茂道的外表兄,后来当了武则天手下的太子内率,大概是专门派去监视李唐储君的人物。
被委派这么一个责任也说明杨全杰这人的才学实在不算高,因为武则天登基之后,对于杨家的子弟尽量拉拢为心腹,但凡有点能力,高官是少不了的,怎么也不至于混到太子内率这种地位上。
杨全杰这时也才二十出头,看模样就不是很聪明的样子,一脸笑容的将诗作呈了上去,杨师道展开之后叫人念了一番,然后直接评价道:“此作尚可,全杰领杯酒下去吧。”
杨全杰连忙点头,看破不说破,其实杨师道知道杨全杰的诗才不高,这显然是他之前找人做的诗作,没想到在这席上为了显聪明,第一个就拿出来了。
第二个交卷的则是一个,不过十三四岁的孩子,见到他把卷子拿上前来,杨师道脸色稍稍开心了一些。
“崇礼你也写就了吗?”
“是的,三伯伯,这是我写的诗。”
杨师道笑着点点头,拿过诗作看了一眼便朗声念了起来,王东听见这是一首很工整的席上往来之作,主要赞颂的是今天群贤毕至的场面与大家和乐融融的氛围,最后点题则点在了家和万事兴这样的主旨上,中正平和,而这首诗居然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做出来的则就尤为不易了。
他在心里翻了翻这位的履历,然后也明白了为什么杨师道看见杨崇礼就这么开心,杨崇礼,后来历任五州刺史,而且他的宦海生涯从李治时期开始,历经武则天朝,唐玄宗开元年间才告老还乡,能够在三个皇帝手下做稳封疆大吏,最后或封国公安然退休绝对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物。如今杨崇礼才十三四岁,却显然已是杨家重点培养的下一代人才。
见到杨崇礼被夸奖中杨家的子弟都纷纷向这个小兄弟表示祝贺,之后杨护和杨茂道等人也纷纷呈上了自己的诗作。
杨护的诗显然也不是自己写的,呈上去之后飞快的跑了,杨师道没有评判他也不在意的样子。而杨茂道则在交卷之后站在杨师道面前恭恭敬敬的等待,脸上神色颇为期待,显然也是想让杨师道夸奖他一番,但杨师道看看那首诗,终于还是觉得这诗作也就平平,于是说了些勉励的话,便让杨茂道下去了,杨茂道脸上难掩失望神情。走回座位之时一眼便瞟到了正在埋头干饭的王东,然后眼珠子一转,似乎找到了发泄的渠道。
杨茂道走到王东身前,拱拱手笑道:“才有今日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