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努力地抬起头,对着爸爸大叫道:“爸爸,我也是好孩子!”
黑子也抬头,对着儿子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乖孩子,你当然也是爸爸的好儿子!”
接着,黑子用低沉有力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说道:“今天,当我在山间低头徘徊的时候,一头野猪从后面猛的扑了上来,就在这生死之间,我满脑子想到的都是你们。只有你们,才是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不管前方有没有路,也不管这路好不好走。不管我们将来住在哪儿,也不管我们即将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黑子大声说道。
“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妻子跟着大声说道。
“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儿子和女儿也跟着大声地说道。
徐老汉今年刚满五十,是希顿城邦南部一个村庄的农民。徐老汉一家五代单传,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里,老祖先来这里的时候,用全部家当买了二十亩薄田,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打理,到徐老汉这里,他们家每年地里的庄稼收成在村庄中都高居第一。
徐老汉从小命很苦,三岁时,娘亲就因为一场重病去世了。父亲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娘的,总算把他拉扯大,帮他娶妻。
然而,就在他父亲刚要享福的时候,在一次外出采购家用物品的时候遭遇强盗打劫,父亲舍不得身上零星的碎银两,惨遭土匪杀害。
徐老汉痛哭着将父亲和母亲葬在一起,和妻子一起打理着父亲留给他的二十亩地。
夫妻两人勤奋有加,相敬如宾,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大陆上有一句老话叫:“真神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
老天总算没有亏待这个历经磨难的老徐,妻子一口气给他生了五个儿子,就在老徐目瞪口呆之时,终于迎来了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儿。
不管怎样,徐老汉一家总算是摆脱了世代单传的局面。
时间过得好快,一晃大儿子都已经成家了。徐老汉正值壮年,放不下把田地交给儿子,便单独分了四亩地给他,让他和妻子独自耕种。
家里人口多了,而田就这么多,以前余留下来的积蓄日渐稀疏。
徐老汉一直担忧着,以后五个儿子都成年以后,他们又怎么能靠着这微薄的四亩土地过日子。即使他们精打细算,那他们的儿子如果也有那么几个,那日子可真没办法过下去了。
这几日,新联邦的强迁令传递到了这里。
徐老汉敏锐地感觉到,解决他难题的机会到了。
作为希顿城邦的子民,希顿城邦的变化,特别是希顿城的繁荣景象,是徐老汉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
他现在非常清晰的记得,去年,当他再次来到希顿城采购大件物品,准备给二儿子娶媳妇用时的震惊。
其实,这次采购距离他上一次来,也不过是两年的时间。
那时的希顿城虽说也算繁华,但与这次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看着城中笔直宽阔的大道,整齐划一的住宅,美丽如画的中央湖泊,宏伟大气的城主府,繁花似锦的商业街,连绵一片的工厂以及穿梭不息的人群,徐老汉简直怀疑自己走到了人间仙境。
“这辈子要是有机会能够到这里定居的话,就不虚此生了。”这是徐老汉当时所发的感慨。
现在,这个机会竟然从天而降了!
尽管,未来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搬去,日子也未必好过。但一边是家毁人亡的威胁,一边是繁华如斯的国都,见过世面的徐老汉,选择起来并不困难。
而且,他坚信,凭借自己和家人的努力,他们一家人在哪里一定会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
故土虽难舍,但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
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好,无论在哪里。
徐老汉甚至想到了更远的事情,兽潮再强大,总有过去的一天,到时候,如果城里待不下去,不还可以回来嘛!
毕竟,土地是不会长脚的。
在希顿,在罗萨,在米兰,千千万万的人们,根据距离的远近和移民的安排,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无数的家庭,都要在短短的几天内,面临着同样的抉择。
留下来,几乎必死。
而离开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也是万般艰难。
最终的时刻到了,有的家庭中,老人选择了留下,但更多的家庭,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老人们还是选择了与家人在一起。
那些最后真正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对于长期缺乏医疗服务和营养保障的平民而言,其平均年龄只有不到四十岁,六十多岁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寿命,大多数人都已经行将就木。
这一去,路途遥远,颠簸劳累,很可能就真的老死他乡了。
这是他们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
留下来的老人中,很多人,在孩子们离去之前,都选择了和黑子母亲一样的道路。
孩子们,你们地安心去吧,我是多么想跟你们一起,可是我已经老得走不动了。
这么多年,我是真的累了,真的需要彻底地休息,就让我在故土永恒地安息吧。
这可能是这些老人弥留之际最后的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