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随军参军指挥使步骘,回营中立即休书一封给孙权,参了太史慈一本,连夜派亲信送出。
孙权见晋军势大,更害怕手下大将通敌,于是通令全国一心抗战,若有临阵通敌叛国者,诛杀九族。
随后又调凌操和凌统父子前去“助阵”,共同抵抗晋国大军,演义中此时凌操早被甘宁射死,此时父子二人一齐上阵!既可抵抗晋军,又可防止太史慈叛变。
又命太子孙登替父亲征,以壮士气,带兵二十万去公安郡南设下连营,抗击晋军!这样明正严顺的把太子调离出京城,防止发生逼宫事件。
又暗中派人盯紧周瑜的动向,随时报告。防止周瑜借机生事。
其实历史上周瑜便是体弱多病,才使孔明能“三气周瑜”,气死了这位英雄才俊,此时周瑜一是心灰意冷,看不惯孙权所作所为!二是真正得了病,在家休养!但虽知吴国势弱,念在和孙策的情义上,后来仍然出来抗拒晋军!
孙权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分派的几路人,名为抗敌,实为防备手下投降晋军!而孙权自己明知难敌晋军,却命手下抵抗,自己却早想好了逃路,派使者交好云南交趾国国王,以便日后去避难……
虽然孙权为了一统江南,多次征讨交趾,但士燮性格宽厚,为人大方,礼贤下士,投奔的智士贤人很多,如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许慈等在中原呆不下去之才,对了还有“毒士贾诩”也被收留。此时孙权主动去交好,休兵罢战,仁义的交趾国国王土燮果然与吴国见交!
再说晋帝收到大将吕蒙的传书,请示对蛮夷的对策,王琦下旨对待少数民族以安抚和怀柔的政策!善待少数民族,感化他们,让华夏各民族如同“八宝粥”一样,聚在一个锅里,世代友好!
谋士荀攸献计,派使者送去少数民族缺少的生活用品,向他们讲述晋国的政策,决不主动向夷族开战!叫夷族人不要以大军为敌,承诺日后帮助夷族兄弟修路建桥,改善民生!
此时西部夷族地域很广。人口有二百多万,人口过于分散,晋帝私访时打听到夷族人生活并不好,生产技术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加上孙权连年派兵征讨,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估计安抚,怀柔的政策必见效!
历史上这些夷人都由交州太守土燮管理,并且土燮归顺孙权的吴国,向孙权进贡无数珍宝,使得四十多年夷人安居乐业。不过也是因当时夷人处在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位置起了作用,必竞双方都不愿处理这费力不讨好的民族,矛盾!
但由于王琦改变了历史,只占据了长江北岸,南岸没有“西蜀”刘备占据,使土燮的势力不断壮大,自立为帝,称为交趾国。
此时吕蒙虽然只遭遇了小股夷族的势力,主要敌人还是孙权的吴军,但吕蒙却能目光长远,知道必须处理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才把情况上报给朝庭。
而晋帝能立即采纳荀攸的意见,派使者去见交趾国王和各部落首领,积极联洛少数民族感情,果然称得上是明主!
晋帝王琦在未灭吴国孙氏之前就叫吕蒙向西进军夷族,也是为了想断了孙权的退路,并为日后统一华夏各民旅创造条件……
吕蒙得到圣旨后,一面派兵隔断吴国和交趾在夷道的边界,派人去联系附近夷族部落首领,试图建立同盟。一面准备向东与潘宁的大军,合力击败吴军的皇城长沙以北的防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