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曾经征询夏侯玄的政治主张。夏侯玄说道:“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这三件事做好就很好了。”可是,司马懿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除了夏侯玄以外,曹爽还重用了几个人。并把他们招为心腹,并把他们担任朝中要职。
这几个人也是遭到过曹睿的冷遇。他们分别是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
这样下来,曹爽完全把握了朝政。因为朝廷上上下下大多数都是曹爽的自己人。
司马懿则是被冷漠了。
当时,曹爽还下了一个命令。就是令尚书奏事时要先向曹爽自己汇报,由曹爽权衡轻重后再来询问司马懿的意见。
而后来,朝政渐渐地被曹爽完全控制。最后连询问司马懿对政令的看法都不做了。曹爽开始了独揽政事的时期。
正始五年(244年),曹爽的心腹邓飏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建立军功名声而建议曹爽征伐蜀国。
曹爽一听这见意,立马拍案,说“好”。
于是曹爽立马跑到了长安。
虽然司马懿一致反对曹爽伐蜀。最后也未能阻止曹爽。
曹爽不听司马懿的劝止。私自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并主管雍州,凉州的军事。与曹爽亲自率领六,七万大军从骆谷地区进入了蜀地。
244年二月。曹爽从长安出发。率领大军去往骆谷。
但是因为关中及羌,氐之地的运输不能应付行军所需要的物资和粮食。
而且蜀国大将军费祎又先一步领兵据守山岭。蜀军依山势而守。
这使得曹爽大军无法前进。因为曹爽大军前面山上布满了蜀兵。这使得曹爽大军处于僵持阶段。
于是,曹爽的参军杨伟和征西将军夏侯玄都劝曹爽撤军。
但是邓飏力主继续进军,并与参军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不休。
其中杨伟愤怒地说道:“邓飏,李胜将会败坏国家大事,应该将他俩斩首。以正军威。”
曹爽看到后也是很不高兴,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撤军。
但令曹爽大军没有想到的是,蜀军大将军费祎已进事先进兵据守在魏军后方。
于是,曹爽经过一场苦战,才得以撤离战场。死伤不计其数。
而且曹爽带去转运的牛马也几乎耗尽了。羌,胡等地对曹爽的怨声也越来越大了。魏国的关中地区军队也消耗很多。
骆谷之役就这样结束了。
曹爽和夏侯玄回去后,也受到了朝廷上的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