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当然是指的是诸葛亮。
当今成都的武侯祠就是纪念诸葛亮的。
诸葛亮一生对刘备的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就是看重诸葛亮的才能。
当时诸葛亮身居丞相职位。
223年,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回到成都之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处理政务。又兼任益州牧。
从此蜀汉政权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诸葛亮主管。
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蜀汉政权正处于权力交接的时候。
刘禅刚刚继位,他这时正许要一个辅佐他执政的重要人物。而这个重要人物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代理”处理蜀汉政务上认真负责。
而这时的蜀汉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忧指的是当诸葛亮刚刚上台执政后,当时蜀地南中地区很多郡发生了叛乱。
因为当时的蜀汉正处于权力交接时期。而又值刘备的丧期。诸葛亮没有派一兵一卒前去镇压。
外患指的是当时曹魏的人知道刘备去世以后。派人写了一封劝降书寄给诸葛亮。
那这封劝降书是谁写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
魏国的朝廷在得知刘备去世以后。召开了一个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对蜀汉劝降的事。
最后,好几个人愿意写信给诸葛亮。
包括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等。
他们在信中大多数是谈论天命,人事。并想要推举诸葛亮“封地为藩”。
而诸葛亮没有答应。
诸葛亮一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诸葛亮什么也没做。只是写了一篇名叫《正议》的文章。
《正议》的文章里面写得内容是,借用历史上的项羽未因德举兵最终被杀得事情来警醒后世。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诸葛亮重新地思考着天下的形势。
诸葛亮是非常聪明地。他知道蜀汉现在的情况不是去打仗。而是要化敌为友。
因此,诸葛亮向孙权伸出了橄榄枝。
诸葛亮派上了邓艾及陈震前往东吴。与孙权修好。
孙权也是明白人,他一看到蜀汉来使与自己修好。也不拒绝,立马答应了。
至此,吴蜀之间又重新结盟了。
吴蜀联盟暂时缓解了蜀国的外交压力。也给诸葛亮留下了喘息的机会。
225年春天,诸葛亮开始实质性的军事活动,开始南征。
临行前,刘禅还送给诸葛亮几件宝物。
除此之外,刘禅给诸葛亮安排了六十个虎贲卫士,为了让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以防不测。
后来,诸葛亮开始了南征。
诸葛亮带军深入了南蛮。讨伐雍闿和孟获等人。
诸葛亮采取了参军马谡的建议。并以攻心为主,先打败了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由此可见《演义》里的“七擒孟获”是真实存在的)。
到了秋天,诸葛亮大军基本平定了南方的乱事。
诸葛亮十二月班师回到了成都。
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再加上经过后来长期对外休战。蜀军具备了北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