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七月,刘备称帝以后。刘备就因关羽被孙权所杀而大怒。并要御驾亲征。征伐东吴。
刘备在准备讨伐东吴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关的军事部署。刘备留诸葛亮镇守成都。自己领军移驾白帝城。准备伐吴。
其实,在刘备准备东征东吴时。有很多人反对刘备的此举。
原因是刘备刚刚称帝不久。应该先整顿兵马,集中精力攻伐北面的魏国。然后拿下魏国之后。东吴就指日可待。
这时诸葛亮和赵云的意见。
可是刘备不听。
虽然刘备进攻东吴,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尽当年桃园三结义兄弟之义气。即“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b但是,依作者来看。刘备是想重新夺回荆州。
后来,在江州,张飞被部下所杀之事。也让刘备更加坚定攻伐东吴。
这时,黄权因为刘备决意攻吴。还主动请战。
黄权向刘备建议道:”吴人彪悍善战,又有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求任命我为先驱以抵敌军,陛下作为后方压阵。“
黄权的意思就是,让黄权来当先锋军。探探路。刘备作为主力可以在黄权军后方压阵。随时可以出兵攻吴。
由于赵云等人不受刘备的信任。因为赵云反对刘备攻吴。而现在关羽,张飞,黄忠已死。现存的马超,魏延都有军务在身。不好出战。所以此战只能刘备亲率大军,前去攻伐东吴。
而孙权这边。早已预料到刘备会来进攻自己。早在偷袭荆州,杀死关羽之后。孙权就加强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准备。
政治上,孙权在曹丕称帝以后主动称臣。加强了魏国与东吴的战略关系。而且还把于禁交还给了魏国。在刘备准备攻打孙权的时候。还派使者诸葛瑾前去劝说。
军事上,孙权也做足了功夫。孙权先是把东吴的治所从公安迁到了武昌(鄂州)。并且武昌是孙权所起得名字。武昌可不是现在的武汉一个区。而是在鄂州。
孙权把治所迁到武昌。这样做。是为了把前线作为荆州的防御点。
武昌靠近荆州。又与曹魏相接壤。其战略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孙权在得知刘备要进攻东吴。便派上使者诸葛瑾前去议和。
诸葛瑾前去赶到了白帝城,见到了刘备。
诸葛瑾向刘备提出了停战条件。
第一条是只要刘备退军。东吴便归还荆州。
第二条是送还孙夫人。
以上条件,第一条归还荆州还靠谱一些。第二条送还孙夫人有点无关紧要。
诸葛瑾提出的这两个条件,无不想诱惑刘备退军。
可是刘备心里已决心攻吴,无丝毫退意。
这便把诸葛瑾打发走了。
刘备于是准备进攻东吴。
公元222年,刘备率大军穿过长江三峡。并在公元222年农历正月打进了东吴王国的西大门夷陵。
其中,刘备大军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来势汹汹。
孙权得知消息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并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人,集五万兵力,对抗刘备。
在大战前夕,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
孙权派出了使者去了许都。本来使者想邀请曹丕一起出战。但是曹丕却无相助之心。
而曹丕表明不支持孙,刘两家中的任何一家。曹丕这是在坐收渔翁之利,曹丕是想看孙,刘两家。打完仗,再做决定。
曹丕承认孙权向魏国称臣,但不出兵相助。
陆逊到达前线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陆逊发现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
最后,陆逊得出结论。应该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陆逊耐心说服了手下诸将。并放弃了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撤退,一直后撤到了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一线。
吴军在陆逊的带领下。撤退到了夷道和猇亭之后。命令全军停止撤退。转入了防御阶段。
这样遏制了蜀军的继续进兵。
吴军在这时可以集中兵力,待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而陆逊的估计完全不错。来势汹汹的蜀军被死死堵在了猇亭前线。而且刘备的蜀军只能驻扎在夷陵到猇亭数百里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是陆逊主动让给刘备的。
这时,有些吴军将领耐不住性子。想向陆逊请求出战立功,而沉着的陆逊下令不许出战。
就这样一个待机的陆逊。一个是被夹住身体的猛虎(刘备军)在夷陵和猇亭必有一战。
刘备这边,先前派出马良来抚慰武陵蛮族。并将他们诱为同伙。
刘备又亲率主力从稊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的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刘备为了引出陆逊主动出战。派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在夷道的孙桓。
孙桓因为是孙权的侄儿。所以陆逊部下的将领们纷纷要求陆逊出兵救援。但是陆逊深知孙桓有士众之心。而且夷道城坚粮足。所以陆逊知道夷道的孙桓不会轻易丢城。所以陆逊不同意出兵救援。
陆逊这样做,一可以保全兵力消耗。二可稳定军心。以待时机跟刘备决战。
就这样陆逊和刘备处于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