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解决完自己兄弟的事后。开始平定一些地方上的叛乱。
当时,酒泉的黄华,张掖,张进等人抓住了各自的太守。发生了叛乱。之后,曹丕命令金城太守苏进征讨张进,黄华。最后叛军投降了。
在七月的时候,蜀军的孟达倒戈了。
这时,曹丕命令夏侯尚,徐晃与刚刚倒戈的孟达里应外合,收复了上庸三郡。
就这样,外政和内政都已清理干净的曹丕。开始正式准备登基的事了。
当时曹丕刚继位不久。内政和外政逐渐稳定下来。民心也渐渐地收拢了起来。
曹丕这时就开始打起了做皇帝的主意。
回顾曹丕在211年的时候,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仅次于曹操);217年,曹丕才被曹操立为太子。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才继位,担任了丞相,魏王。
可是曹丕并不满足于现状。
不错,曹丕要当真正的皇帝!
在当时,看出曹丕想当皇帝的华歆。贾诩等人。纷纷上策。让曹丕逼迫献帝让位。
因为当时的军政大权,朝廷上下。都统统地落入了曹丕之手。汉献帝只是一个摆设。所以曹丕称帝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了。
而曹丕想得正是如此。他想完成父王曹操所不能及之事。这件事就是称帝!
在这种朝廷内外的呼声中,汉献帝只能无奈地答应了。
后来,曹丕需要一个大一点的舞台。于是曹丕命人建了受禅坛。并选了个吉日。准备在这一天,在受禅坛上完成禅让仪式。
一切都准备好后,就等待这一天的来临。
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召集了群臣,以众望所归在魏为由,在高祖之庙昭告天下。献帝派了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上玺,绶等物品。把帝位给了曹丕。
御使大夫张音宣读了诏书。
大致的意思是,汉朝宗室衰败,致使天下混乱不堪。现在魏王英明神武,是有德归心之所。现在献帝要仿效尧舜禹。并将天子之位禅让给魏王,才是天道所归。
其中引用了《论语·尧曰》尧与舜所言。
曹丕屡次推辞。群君屡谏曹丕,曹丕才应允了。
二十八日,曹丕登上受禅坛,即帝位,百官朝拜。并改年号延康为黄初。
而且还改了国号。国号为大魏。又封献帝为山阳公,并让他即日启程赴任。献帝含泪拜谢了大家。上马离开了。而受禅坛下的军民纷纷落泪,目送献帝出城。
至此,延续了二百多年的东汉王朝就此落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空之中。
220年,曹丕登上帝位之后。又开始一系列的改革。
先是依照陈群的提议建立选官制度,并取代汉代的乡举推选制度。
自魏国开始,九品中正制兴起了。在地方郡设“中正官”,由一品至九品评价人物。中央据此录用。乡品是这类官品上限。中正所定乡品如果是二品,则入官的官位为六品。中正属司徒,可随时改定乡品。
曹丕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贤臣之世。
在曹丕以后执政七年的时候。对内政。严格内敛。对外,则是一向主张征伐。
曹丕是一个非常好战的君王。继承了曹操的战争头脑。
曹丕后来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且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势力修好。并陆续恢复了在西域的建置。
曹丕称帝以后,在内政人才济济,外面还有东吴孙权想向魏国称臣。在西边的刘备,诸葛亮为刘备称帝犹豫不决。
曹丕称帝的意义不仅是正式结束了东汉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还让魏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国鼎立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