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君王到此也低头(2 / 2)

说完拿起原本放在桌上的书册就走。</p>

慕容德昭老夫子看着现在桌上辈分最高的文中子问道:“前辈,谁可以把文海前辈打成猪头。有那么高修为。”</p>

文中子也是摸头不知脑这荀夫子最后一句话,那文海前辈脾气不好,打人是常有的事,虽说不会真的怎么以大欺小,但是不代表道理讲得急切了不动手啊!</p>

如果能安静讲道理,儒家也就不用君子六艺中有射御两艺了,更不用佩剑练剑了。</p>

练剑自然是为了别人能听你讲道理的嘛!</p>

只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数日后那位“文海”任平生回稷下学宫的时候坦言没打起来。是他妈的真的打不过,怎么好意思前辈主动和后辈动手,如果打得过这位一蓑烟雨是不介意和后辈动手的。</p>

德昭老夫子和桌上的文山先生还有文中子前辈随意说了一些最近的事,因为要忙赢无咎拜访魔师宫的事情,要和五大世家家主还要至尊陛下早早拟定这事的对策,只好早早告辞。</p>

因为这晚膳吃的比较早,这会儿就算是斜阳夕下也还未掌灯。</p>

敦煌君走进了百花宫的一间侧殿,见得里面摆放着一些卦象。</p>

就见得边上规矩的放置着一副金车大辂。</p>

然后一副衣架上撑着一套衮袍,还有一双赤屣。</p>

一把锤头模样的乐悬。</p>

靠墙摆放着取书用的纳陛。</p>

然后散乱的一大堆虎贲威势所用的大戟。</p>

一面墙挂满的赤黑二色的大弓。</p>

正中间有一对斧钺。</p>

然后是下面的供桌上有三盏酒樽,圆形直壁有盖,有兽衔环,下有三足。</p>

敦煌君知道这便是当年那一副御赐九锡。</p>

九锡者象征着人臣最高的荣誉。</p>

抛开华丽的传说,九锡也不过是些寻常的物件,都还不是灵器,只能算作装饰用的礼器。</p>

只不过历代多受到有心人的宣扬而成了篡位的工具。</p>

曾经诸葛武侯拒绝加九锡之礼的时候就说过:“今讨贼为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坐只贵大非其义也,若是灭魏,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p>

这一套九锡是当年北境大破妖族的时候给的封赏,只不过后来那平西王的爵位最终没有接受,又因为姬天佑是魔道魁首,左道教主,就算是正教之人当时也得恭顺叫一句:“光明教主。”这王府也就改做了魔师宫。</p>

只是令敦煌君没想到的是这一套九锡依旧摆放在魔师宫百花殿的偏殿。</p>

敦煌君也是想到当年那位姬天佑在被自己询问:“为何收下这九锡之礼?”</p>

“没有三辞三让。”</p>

姬天佑当时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说道:“还三辞三让,那位至尊陛下本来就没太多诚意给,给啥不好给这九锡,要多金精铜钱来个那么几十上百乾坤袋我也不推辞。但是他这没有诚意的赏赐,一字并肩王我就不要了,刚好这套礼器我瞧着顺眼就收下了,又何必要让,怎么慕容凤皇你是觉得我不配这套九锡嘛!”</p>

当时的敦煌君倒是没多想,直接说:“九锡者多是三辞三让,这是传下来受九锡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你这就这样收了,别人会觉得你孟浪。”</p>

当时一身魔道橙色衮服的姬天佑回问道一句:“难道我魔道至尊,一教之主这降低身份领正教执剑上卿受个九锡还受之有愧嘛!”</p>

敦煌君当时也是一时哑然,此刻想到也是难得内心好笑。</p>

当年一万两千骑的玄甲骑兵正面直冲妖族战阵,辛苦鏖战许久终究是妖族大营被破,仓皇而退,被北境大军追杀一路。这泼天之功劳却是就算是受这九锡也无妨,何况还是因为那一万两千骑只回来了十八骑。</p>

敦煌君当时未跟随骑军冲锋,但是依稀还记得当年以箭矢阵一路正面直冲妖族本阵大营的那上万黑骑。</p>

何为黑骑,便是马儿虽有花色不同的,但是人人都是黑衣玄甲,领头的各大校尉还铁甲蒙面,然后一线骑军如铁骑凿阵正面撕开有大妖守阵的妖族战阵。</p>

只是敦煌君突然想起好像现在执刀使手中那一柄冷艳锯是关刀样式,并不是当年那人冲锋时的三尖两刃银枪。</p>

只是那位执刀使辈分太高,敦煌君有些不好问。</p>

虽然曾经是流放长城的罪名后裔,但是那位杀妖的战功累累,虽然修为不及自己,但是现在有魔道身份,就算是不说,敦煌君也是毫无办法,总不能自己去绑架这位武道巅峰的金丹巅峰修士吧!</p>

要是拼命一战,就算是敦煌君也会手忙脚乱,十八骑的杀伐之力正道高士没人会小看的,因为那惨烈的正面冲阵下除了那位带头冲阵的光明教主外,只有这十八骑活下来了。</p>

敦煌君想起这过往的许多,扪心自问一句:“原来当年你许诺给还是北境骑军的流民先人的便是后代被赦免发配边疆的奴籍。那一万两千骑甘愿赴死,便是有了新的希望,不用世世代代守在长城上。然而你的承诺,朝廷不准备兑现,你便为他等求一个公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