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准备的红包挺沉的,都不是拿红纸封的,是大红色绣着鸳鸯的荷包,装着鼓鼓囊囊的铜钱,足足准备了八个。
都不用费几句话的功夫新郎就乐呵呵的往塞轿子里一个。
在随便要上两句又塞一个,搞的常氏跟几个娘家送亲的媳妇到不好意思起来了。
更是惹的周围看热闹的那是议论纷纷,惹的那些年轻媳妇是羡慕不已。
吴家这显然是给香香姥姥家面子,给足了人家外孙女体面。
这几个荷包加起来都快有一两的银子了。
跟别人家都是几十文,最多上百文相差的不要太多。
也就是下轿钱给完,吉时差不多就到了的时候那几个男客把东西买来了。
一车的红绸子,一车的鞭炮。
这自然也引起了一阵的窃窃私语,送亲的车上都贴着喜字,骡子额头上也挂着大红的绸花,谁也整不明白这吴家新娶的媳妇娘家人是要干嘛。
这时就听那男客先问了吉时到没到,得知还没到后立刻就招呼了喜宴上帮忙的人把红绸子扯起来。
“这是我们自个儿掏的钱,给我们闺女避避邪祟,大家伙都搭把手,把这一块拿红绸子围起来,鞭炮放起来,不要停!”
那边唢呐也吹起来,锣鼓也敲起来,热闹的整个村子就没有听不见的。
这娘家人厉害呀!
看热闹的纷纷咋舌,瞧这手笔,你老刘家不是能耐净给人家找不自在吗?
人家娘家人也不是好惹的,这一大街的红绸子,这喜庆,把白事的晦气那是冲的一干二净。
还有那鞭炮,这是打算放上多久啊?
这怕是把那家老太太的尸体都能气的从棺材里爬起来!
而且他们这一带成亲还不是拜了堂吃了酒就结束了。
亲戚朋友那是头天就要接到家里来,到成亲的第二天一个个的在拿车送回去才完事。
人家要是有钱,唢呐照着三天吹,鞭炮照着三天放,那叫排场!
人家要是不撤,就照着三天办,这后边发丧的可就搞笑了。
大邙朝发丧的习俗是放炮,一次就咚的一声响一下的那种,进行到哪个阶段的时候有固定的几下的响声。
数着几声就知道这丧礼到哪一步了,待客待到那一拨了,该不该你这一类的客人坐席了。
鞭炮欢快,在大邙朝是专门喜事上用的,生孩子,房子上大梁,成亲定亲什么的。
这是要听着欢快的鞭炮声,还有唢呐吹的那这年代特有的婚礼进行曲的声音发丧出殡的节奏。
一番的闹腾后随着一声:“吉时到!新娘下轿!”
新娘子被媒人从轿里扶了出来。
“新娘跨火盆,红红火火把日子过!”
媒人那是干惯了这样的活计的,稳稳的扶着新娘,走的快慢也按着拜堂的时辰决定。
等新娘子一进堂屋,婆婆就端了贴着喜字的簸箕把装在里边的糖果往院子里撒。
看热闹的乡里乡亲等的就是这时候,顿时一阵疯抢,宁弯弯跟几个族里压车的孩子也混在里面,抢的那叫一个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