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唱诺声又起,"晋王进献贺礼,《农书》九本。"</p>
"卧槽,还有农书,快拿给朕瞧瞧。"</p>
"卧槽,卧槽!"</p>
在不断卧槽声中,李世民举起了手中的书。</p>
"房相、杜相、无忌,快来瞧瞧,这个更是宝贝了,小九儿有大功,有大功!"</p>
李世民一直重视农耕,封建社会、农业大国嘛,很容易理解!</p>
众相群围过来,太监一人发了一本;</p>
众相急急忙忙翻阅着,这一看不得了,居然全是实务。</p>
耕种、育种、……,修水利、……;</p>
饮食烹任,造曲、酿酒(传统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p>
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p>
抗旱保墒、选育良种、使用畜力、饲养家畜、蔬菜贮藏技术。</p>
……</p>
再看开篇,怎么做好一个县令!</p>
下面分门别类,把一个县治需要用到各种知识一一列举,这才是怎么当官的实务啊!</p>
杜断果决道,"不仅是九皇子有大功,而是要把这本书刊印天下,各州郡县,广泛印刷,并令各地官员认真学习并能应用。"</p>
房玄龄恍然大悟道,"臣明白了,此次为何晋王李庄格物学堂能中七名进士,一是看了此书,一是看了那本王御史弹劾的那本书。"</p>
李世民问,"房相,何解?"</p>
房玄龄道,"《看图识字》一书,陛下可能没有仔细看到后面;</p>
那后面有‘对子歌’,是专门教人写诗词的;</p>
再后面是‘三字经’,是教人如何正当做人的。</p>
对子歌、三字经都朗朗上口,好记好背,更易入诗!</p>
而这‘农书’,就是更高一个层次了,专教实务,陛下莫非忘了,我大唐科举主要考甚么了吧!"</p>
李世民立时双目圆睁,中了七个进士的诀窍竟是在这里!</p>
"王氏误朕!王氏误朕!"</p>
但他也只能是吼声连连,却不可能对太原王氏有何举动,五姓七望同姓连枝、根深蒂固,即使是皇帝也奈何不了。</p>
但李世民也更加觉得李治欠揍了,居然又是遮遮掩掩,不与朕说个明白。</p>
真是既让人爱、又让人恨的,小九子!</p>
……</p>
《农书》毕竟只是讲农业的书,所以许多人不会太感兴趣。</p>
并且到了此时,人们以为盛筵接近尾声,下面不会再有节目了,有许多人都在穿外套,准备回府。</p>
谁知道,太监唱诺声又起,"晋王进献贺礼,‘爱莲说’诗词一首。"</p>
大戏终于开幕了!</p>
这是李治故意指示太监、放在最后的压轴大戏!</p>
刹时前殿安静了,妃嫔、公主、贵妇们也站着不动了,长孙皇后站在李世民身边,一脸紧张,期待。</p>
所有人都在安静等待,等待唱诺太监朗诵诗词。</p>
"陛下,我好紧张,稚奴,会写一首甚么样的诗给母后呢?是传世佳作吗?"长孙皇后说。</p>
李世民安慰道,"会的,会的,在诗作这方面朕是相信小九儿的,他说能就能、一定能。"</p>
值此高光装逼时刻,李治怎么能放过这大好机会。</p>
"母后,父皇说得对,放心,儿臣说能就一定能,您听好吧!"</p>
一片寂静中,太监尖锐的诵读声响起。</p>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视焉。</p>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p>
寂静!</p>
寂静!</p>
寂静!</p>
所有人都在默默地咀嚼、默默地品味,喃喃地重复着词中的文句。</p>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p>
短短两句道尽君子风骨!</p>
"可远观而不可近视焉",还有比这更能形容佳人的词句吗?</p>
虽辞藻不甚华丽,然比之《洛神赋》亦难分轩轾矣。</p>
"亵玩",此词不可用在此处,是对母后的不敬,故李治把"亵玩"改成"近视",近前观看的意思。</p>
如此改动后,此词就接近完美了。</p>
本身李治就是有神童之谓,自小就聪明不凡。</p>
据说李治刚会走路的时候就能抓着笔写下一个"敕"字,想来是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甚至兴致大发曾教过他这个字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