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昨天我们俩还不熟。嗯,明天可能要下雨,记得带把伞。最好雇辆马车,后面的人讨厌死了。”
刘倩倩很想仔细看着高二郎的脸,因为她发觉高二郎长得蛮好看的,虽然有点黑,就像白面小郎君的黑灯瞎火版。
高二郎又问:“小倩,你怎么都懂啊?”
刘倩倩非常坦白,“我看话儿本啊!里面什么都有。书生先搞定丫环,才能与小姐相会。以后我有事,会让丫环春香找你的。”
高二郎一时语塞,话儿本荼毒多少官宦小姐啊!大街拐了个弯,曲径通幽。高二郎借机牵了刘倩倩手,感觉有些湿滑,大概两人都出手汗了。没走几步,赶紧松开,不让后面六双眼睛看见。
学校有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私塾等。府学、县学、书院为官府所办,又称官学,建有专门校舍。义学为倡募集资而办,为民办,多利用祠堂、庙宇。私塾则属家教,一般利用住宅庭院。
文庙供奉着孔子、孟子、老子,香火旺盛,两人在此分别。高二郎问道:“要我送你吗?”
“嗯,我不在大门口,就在文庙里面。”
刘倩倩挥手致意,含情脉脉。
高二郎走向了对面的县学堂,前去拜师,他拜的老师是教谕罗董芳。教谕职位相当于后世的教育局局长,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不过,能入县学堂读书人太少,教谕这个职位,没多少油水。
县学堂与衙门同一种风格,青砖绿瓦,高台画柱,气象万千。
大门内壁照修建得富丽堂皇,雕刻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蝙蝠。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古代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明朝达到顶峰。
在门房间,高二郎登记完毕,提着十条干肉,继续往里走。
束脩之礼,就是拜师时送十条干肉给老师。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后世的读书人继承束脩之礼,以装饰读书人的清贫。
走出县学堂大门的少年儿童好奇的打量高二郎,脸上有震惊之色。这么高大的人,才来读书,启蒙教育太晚了吧。也有些年纪大的学生,惊喜的看着高二郎,以后从九品副巡检高二郎是他们同学了,这同学关系纯友谊。
学堂为两层砖木结构,庑殿式绿瓦屋面楼房,外环方形砖柱外走廊和木楼栏杆。分为八开间,底层中间为过道,上、下各六间为教室,中间有一汪碧水与三座亭台回廊。
教谕罗董芳五十多岁了,须发半白,慈眉善目,身材挺拔。身穿儒衫长袍,头戴解元巾。
解元巾又称学士巾,缎制,有花绣,前低后高,两旁有如意形软翅,为已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
高二郎作势要跪,被罗董芳强行托住,急道:“二郎,这可使不得。我们是同僚,亦师亦友即可。还送什么礼物啊!”
罗董芳当然不是说那十条干肉,而是桌子上那包礼物。虽然罗董芳没解开看,但沉甸甸的物件,一定是徽州端砚。高二郎出手不会小气,这个学生收得特有面子。
高二郎从皮包里,取出一大叠文稿,毕恭毕敬的交到桌上,说道:“罗教谕,这是学生最近的一些功课,还望罗教谕多多指点。”
“看茶!”
罗董芳取出一副叆叇,单手拿在手里,看着高二郎写的文稿。这副叆叇不是戴在鼻梁上的,而是一个金属长柄式样的叆叇。这叆叇镜片不是玻璃制,而是用水晶磨制,非常昂贵。打制叆叇只有大城市里才有,想得到一副叆叇,要跑很远的路。
罗董芳粗略的看了几张文稿,花了半个多时辰,满意的点点头,“嗯,还算中庸,我会花时间批注。大致知道你学业进度了。我再给你出五门考题,回去之后,认真做,不可荒废学业。我这关好过,还有两关,那是真材实料。我帮助你,就要对你严格要求。”
高二郎欠身施礼,“多谢罗教谕,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教导学生。我一定好好学习,把精力用在读书上。这次进城办公,要盘桓些时日,不知罗教谕什么时候有空,我做东,定在小德楼,或是燕子楼。”
“燕子楼吧,那里风景好。后天中午我有空,再带六名同僚吧,大家认识一下。”
罗董芳一点也不客气,因为高二郎事迹太为本县百姓耳熟能详了。
临走之时,罗董芳眼睛放光,“咦,二郎,你这包不错,哪里买来的?”
高二郎拉开皮包的拉链,示范了几次,“这是我发明的金属拉链,用途极其广泛。这皮包是为读书人专门设计的,用料非常讲究。后天我带三个不同式样的皮包来,那女款皮包,一定会让罗教谕的夫人喜欢。”
罗董芳急忙说道:“我还有位小妾。”
高二郎心有千千结,在文庙大殿,找到了刘倩倩。
日落黄昏,倦鸟知归。
高二郎站在乌啼巷口,目送刘倩倩婀娜的背影,留下无限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