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孝明在三十几桌间穿梭,不停的举杯,谈笑风生。走私车队有七家晋商组成,规矩森严。走私车队里还有三家,像他这样的外来户。皆是北口县内翼北兵备道、军门中军、左右游击、都司、同知、守备组成。而他父亲镇守得胜关,所获份额最大,一次出关,短短三个多月,利润在一千五百两金以上,他家只有二十车货物的份额,还算赚得少的。七家晋商有二百车货,所获回报更厚。
哈孝明走到主桌,毕恭毕敬的拱手,“范大掌柜,这一路上全靠你提携,在下感激之至。”
范承运赶紧起身,举着酒杯,“还是托大家齐心合力的福,这次能平平安安回家。哈百户,你就休息一段时日,来日我们再合作。”
“请!范大掌柜。”
哈孝明虎背熊腰,勇武过人,是得胜关有名的小霸王。在七名大小掌柜面前,不敢托大,一个个敬酒,连干七杯酒,面不改色。而他手下那四十名家丁,也在各桌与相熟的护卫喝酒,勾肩搭背,有相聚时的争执,有离别时的友谊。
还有五名军户子弟围在哈孝明身边,他们是北口县各军所的高级将领的子弟,这次出关,他们也出了力,获利甚厚,当然希望这门生意长长久久。
哈孝明的四十名家丁完成了任务,留在了得胜关,在这里他们可以休养一段时日,与军妓谈论异域风情。
一名士兵爬上了望楼,在鸽子笼里,找到了一只白色信鸽,将皮环戴在了白色信鸽脚上,双手往上一挥,那只白色信鸽“扑棱棱”飞出了高大的城墙,向西北方向而去。
与此同时,一名驿卒牵着高头大马,离开了得胜关。
另一名赶马车的军士也离开了得胜关。他们都往东西方向而行,互相还打个招呼。还有一名车马行的伙计,也牵了一匹马,而他是往西行。
这里面有走私车队的信使,也有人将消息卖给数方,也有朝廷暗藏在此的东厂番子。各路人马,各显神通。
他们就像扔进池塘里的一颗石子,激起十层百层的涟漪。
北口县西北,有一座马鬃山,为阴山北段的称呼。马鬃山在北大山、西台山之间,由一系列雁行状山脉组成,有数座百丈高的大山巍然耸立,地势险要,方圆足有三四十里,山的南麓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因土质缘故,树木稀疏,以灌木为主。
这里时有强人出没,官府剿不胜剿。地方百姓没清净几年,又有一股从陕西越境的强盗,在此落草为寇。强盗头领赫赫有名,正是陕西起义领袖王二余党改天王王九仁。
王九仁刚来马鬃山时,跟随他的老兄弟才十几号人。一个外来户在此扎根,名义最重要,改天王王九仁广发英雄帖,收罗地痞流氓,流民乞丐,江湖痞子,叛逃军人。短短半年时间,就聚集了二百多兄弟,兄弟们开垦山地,打家劫舍,绑票勒索,倒是丰衣足食。这块地方就这么大,也就能养活这么多人马。可王九仁有鸿鹄之志,岂肯安于现状。只要他兵强马壮,就要竖起“改天王”大旗,逐鹿中原。
王九仁想过挪窝,看中了西台山这块风水宝地。可那里是牛头寨刀王王铁塔地盘,他还没这个实力,去与王铁塔火并。那牛头寨历经三代人经营,已是初具规模堡寨。而马鬃山的山寨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根本是个草窝。高二郎夺了牛头寨,对王九仁刺激很大,王九仁离开了老巢,要干一票惊天动地的大买卖。
此时王九仁已离开山寨,潜伏在丘陵地带的灌木丛中,这群人正灌木丛中艰难的行走,有二百多人,大都穿着皮甲。
皮甲上镶嵌了一些铁皮、铜片,式样五花八门,这是他们自己打制的破烂货。头盔没几顶,刀枪倒是人手一把。有十名弓手,背着自制的猎弓。还有四名弓手,背着明军制式开元弓,戴着细藤头盔,这四名弓手是边军出身。还有四名鸟铳手护在王九仁身边。
这群人背着包裹,神情紧张,前方一有风吹草动,就猫着腰,低声嘀咕,把前方传来的消息,传给身后的弟兄。这群人气色不错,走山路如履平地。流露出一股狠辣,低头往山下走着。
被四名鸟铳手簇拥在中间的一个人,大约三十多岁,长相魁伟熊健,那眉宇之间透着坚毅,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戾气。王二竖起反旗之后,轰轰烈烈开始,裹挟数万之众,打下十几个县城。可起义大军一遭官兵围剿,就兵败如山倒,草草收场。那些造反领袖人物,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改天王王九仁算是非常幸运的,从数万官兵围剿之中,成为漏网之鱼。
改天王王九仁蛰伏了一段时间,终于出山了。这次目标是晋商走私车队,他是打劫行家,必取那十万两走私财货。
矮小敦实的周波窜到王九仁跟前,喜上眉梢,“大哥,哨探传来消息,今晚晋商走私车队在五家堡范家车马行歇脚。有二十辆车队进城了,走了一百多名县城里镖师。现在范家车马行里,还有一百五十多辆车,二百多人。其中护卫队人数,不超过百人。听说护卫队队长李袖长是个百人敌,射术超一流。”
王九仁抬头看天,洒然而笑,“天佑我也!明日会下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