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点点头,记住了,又问道:“你进宫来可是问和谈的事?”
尚铁摇头,对赵祯说道:“官家,臣有十足的把握西夏会称臣,这次进宫倒不是为了这事。”
赵祯很欣慰,尚铁越不在意,就证明他越有底气。
“臣是想向官家讨个条件,倘若臣同夏使和谈的事官家到时候觉得臣办的不错,希望官家能应允我今天提的条件,臣若办砸了,官家不必理会,也可以治罪。”
赵祯沉默了,治罪倒是不至于,他只是有些失望,这事还没办好,尚铁就想着讨个封赏了吗?
难道,大宋只能有一个狄青。突然想起还在西夏的狄青,赵祯又有些伤感。
“说吧。”赵祯语气冷淡不少。
尚铁整理了一下言辞,然后一字一句道:“昨晚我家翁翁说了不少边境战事。”
“你家翁翁当过兵?”赵祯突然问道。
尚铁自然不会说翁翁曾经当过兵,北宋当兵是一辈子的事。
“只是我家翁翁以前谢土听各家说的。”
赵祯点点头。
尚铁继续讲道:“臣想请求官家,允许臣带一队兵,人数三百就好,粮草马匹兵器等,都由臣自己出钱负责,这支兵也受官家统制。”
尚铁有这种想法不是头脑一热,因为在未来的庆历四年十月,辽夏就会爆发河曲之战。
如果有了这三百人,尚铁有把握能完成一件大事。
“你要带兵做什么?”赵祯问道。
尚铁起身,拱手。
“臣只是觉得想为大宋出一份力。”
三百人能干啥?大宋军政推行强干弱枝,汴京周边屯兵数十万,而且都是禁军。
各地作战士卒由禁军加厢军,加上不断调防,兵不识将,能确保汴京的安全。
所以三百人什么也干不了。
赵祯这样问,也只是出于一个皇帝该有的戒备。
想象中的讨个封赏,换来的只是尚铁想要带兵,目的也只是为大宋出力。
赵祯突然多了些感慨,原来,大宋的狄青不会只有一个。
赵祯从摇椅上站起来,说道:“不用了,这议和本就不是你该掺和的,倘若失败了朕也不怪你,朕从禁军里调给你三百人,但由你指挥,只要不进皇宫,绕着汴京城跑都可以。”
赵祯想过尚铁会不会带兵,但不在意,三百人而已,大宋这么多兵,还在意三百人?
尚铁喜形于色,来之前都已经想好了官家怎么斥责他,结果官家同意了。
还同意的很痛快。
准备告退的时候,赵祯又把尚铁叫住,好像是有什么事情想要说,可又犹豫不决。
“尚铁,你想好了,要领这三百禁军?朕之前已经替你想好其他封赏。”
尚铁转过头,看着赵祯,不明白什么意思。
赵祯最后一次问道:“你可想好,是要做武人?”
顿时,尚铁恍然大悟。
宋朝的武人低贱啊!
外出领兵,通常都是要派文人做指挥的,武夫,只能冲锋陷阵。
再不济,总是要派个内侍监军。
想到这里,尚铁对赵祯长拜,弯腰,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臣,尚斯年,愿做大宋的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