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扰朋友了,我叫布巴赫,请问你们戴的可是墨镜?”
韩?没有戴墨镜,他简单易了容,就算见过他多次的郑继伦碰上也不认识。他脸上多了点胡须,脸色更红了些,这些都不算什么。他戴了一副假发,论头发的长度,绝不在一般女子之下。和他那个招牌似的平头,悬殊了十万八千里。
“是墨镜,老先生有何赐教?”
布巴赫看了四个戴墨镜的美女一眼,提出一个要求:
“不瞒各位,这次我要去京城买墨镜,能不能将墨镜给我看看?”
四女哪可能将墨镜给一个男子看?虽然这个男子看样子已快到入土之龄,谁也没反应。还好韩?随身携带,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墨镜递给布巴赫。
布巴赫有些激动,戴上墨镜到处看。此时又从布巴赫那桌走来两个男子,年纪最小的个年青人问:
“爷爷,这东西如何?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戴上能防止雪盲?”
“朋友,我去窗口看一下。”布巴赫暂时没回答,跑到窗口边去看快落山的太阳:
“好好,看太阳虽刺眼,但要是太阳换成雪,肯定不会刺眼了。此物不但能防止风沙袭击,还能避免强光对眼睛造成的伤害,很适合我们。”
赵丹见几个吐蕃人十分激动,在窗口边轮流观赏,有些可惜。她们知道这东西对北方人的好处,那些股东原本想涨价,卖三四两银子一副。股东大会是在韩府开的,赵丹举双手赞成,韩?没同意。
他们以前的那种“卖宋人便宜,卖别国人贵”的想法根本行不通。大家都不是傻子,谁都想买便宜货,结果只好买一样的价。至于那些倒卖的商人卖多少,和他们没半点关系。反正他们的东西不搞批发,买一万副都一个价。
韩?一家人在吃饭时,几个吐蕃人又过来了,布巴赫问:
“朋友,这东西多少银子一只?”
“一两银子,”韩?的心也没有多白。两块酒杯大的镜片,加上一点铜和木做的框架,卖一两银子一副。他怕将对方吓到,接着宣传:
“这种算是最贵的了,还有一种木框镜片,只要半两银子一副,和这种看出去的效果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这种要结实些而已。”
韩?说完,谢兰也插嘴宣传:
“不止这种墨镜,还有其它颜色的太阳镜,同样能遮强光。价格也差不多,比墨镜更好看。”
布巴赫将墨镜还给韩?,可能见他们如此热情,搬了根凳子在韩?后面。韩?本想说句口水话,邀对方入席。不了解对方的身体情况,有几个亲人在,想了想还是失礼一回。布巴赫看样子一点没在意:
“买当然得买结实些的,我们准备买两万只,要是多些我们也不介意。朋友,不知你们有没有这墨镜卖?”
几女很高兴,两万副就是两万两银子。打干算尽,琉璃作坊起码能赚一万六千两银子,她们能赚八千两。看在银子的面上,赵丹提醒:
“我们没有墨镜卖,两万副不是小数目,你们得早些去取京城预定。这东西非常畅销,一时半会很难得到货。”
现在琉璃作坊的重心,放在琉璃窗和彩墨镜上。琉璃窗仍是供不应求,现在一些中层阶级都已装上琉璃窗。彩墨镜很简单,就是一点点镜片,一天随便能做几千副。
但做框架要花些时间,京城的两个琉璃作坊,加起来每天能做一千几百副。两万副,就算一去就能订到,要十几天才能拿货。并且现在的情况,订单可能排到不知多少位了。她们每天只做五百订单的货,剩下的运到各地难民商铺卖。布巴赫笑着说:
“听说这东西是宋国辅国公所造,他需要马,我们可以用马换。”
韩?有些好奇:“两万只墨镜,你们准备用多少匹马换?”
这个吐蕃老头很相信人,看了眼四周,都是和韩?一起进来的。猜到是他的护卫,没有避嫌,降低声音说:
“我们如果用一匹极品马,和十二匹上等马,送到京城去,朋友认为他会不会换?”
几女有些惊喜,极品马至少值一万,并且是有价无市。现在在韩府,也只有四匹极品马。这东西谁也不嫌多,谢夕韵想得更多,可以多搞两匹,以后给两小用来当嫁妆。赵丹想的不一样,她说:
“如此好的条件,想来辅国公应该会换。我们也需要不少马,要是你们的马多,我们可以做笔买卖。”
布巴赫问:“你们需要多少马?”
“两千匹中等,五百匹上等,不知你们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