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也不怕他,直接说道:“我就是孙策,你们两个一起上吧,我根本不带怕的。”
太史慈也说了:“你们就是十三个人一起上来,我也不怕。”心想吹牛b谁不会呢?
经过一番嘴炮后两个人就打起来了,这一打就是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一边观战的一众将军都看傻眼了。太史慈看久战孙策不下,便佯装不敌向山背后跑去,孙策紧跟其后,太史慈一心想抓孙策请功,但想到对方有十三个人,自己这只有两个人,于是才故意把孙策引开。于是太史慈在前面跑,孙策在后面追,一直跑到了一处平地上两人才又打起来,这一打又是五十个回合。
两个人从马上打到马下,兵器也丢了,战甲都扯碎了。两人打了这么久还是不分胜负,若不是后来刘繇带兵赶来,估计这两个人能打很久。
据《献帝春秋》记载:“孙策获太史慈,曰:‘孤昔与卿神亭之役,若为卿先,如何?’慈曰:‘不敢面欺,若兜鍪带不断,未可量也。’”可见在战斗中,太史慈占了上风,只是孙策运气比较好,恰好头盔系带断了,才未被太史慈所杀。
后来孙策打败了刘繇,又和周瑜等人设计擒获了太史慈,孙策对太史慈非常喜爱,便劝说他投降了自己。
可以说这一战不仅在小说中十分精彩,就是在历史上,也堪称是一场少有的巅峰对决!
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
这同样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客观上讲,这本应该是两场势均力敌的对决,因为颜良,文丑两人的实力并不弱,是袁绍一直引以为傲的两名上将。一直挂在嘴边,每次遇到危机袁绍总会说:“若我的上将颜良文丑在此就好了。”
可见袁绍对这两位部下很有信心,而在汜水关华雄连斩数名大将时,袁绍就曾说过同样的话,可见颜良,文丑二人的实力确实不俗。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擒获关羽后,封他做了偏将军,对他礼遇有佳,有一天听闻袁绍派颜良率大军去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遣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前去救援,交战中,关羽望着颜良的麾盖就杀了过去,并在万军之中刺杀了颜良并把首级带了回来,曹操看关羽神勇,便封他为汉寿亭侯。
详情请参考:下面是《三国志·关羽传》中的相关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其实据我所知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曾经做到过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这个人就是南宋的文学家辛弃疾。
你没看错,就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辛弃疾,话说南宋时期,文学家辛弃疾南归时,留守等待消息的统帅耿京为叛徒所杀,辛弃疾归来后为耿京报仇,于上万人的军营中把叛徒张安国生擒活捉并全全身而退,这个技术难度比关羽杀颜良大多了。
当然了,关羽杀颜良是事实,这一点毋庸置疑,罗贯中并没有造假。
至于杀文丑,这一战确实是虚构的,话说刘备初败,兄弟三人被乱军冲散,关羽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杀出重围,却找不到刘备和张飞,最后被曹操围困在一座土山之上,一开始关羽居高临下,据守不降,眼看连吃的都没有,考虑到两个嫂嫂的安危,关羽无奈,在张辽的劝说下和曹操谈了三个约定这才投降了曹操。
为了报答曹操的恩情,也为了能够早点离开曹操去找刘备,关羽曾主动请缨要上阵杀敌,都被曹操拒绝了,直到白马之战,曹操无奈之下才派关羽前去,关羽也没让曹老板失望,一战便杀了敌军统帅颜良,解了白马之围,还被曹操称赞为神人,封汉寿亭侯。
颜良被杀后,和他情如兄弟的文丑不愿意了,便率大军前来替颜良报仇,但同样没能躲过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只三个回合便被斩于马下。
文丑虽然只三个回合就被关羽杀了,但文丑绝对不是草包,要知道文丑曾和赵云大战了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败,张辽和徐晃两个人双战文丑都没有占到便宜,这三个人可都是武艺超群的高手。关羽曾经亲口说过,张辽的武艺不在自己之下,文丑能双战张辽和徐晃,能是草包吗?所以论实力,关羽不见得是文丑的对手,而罗贯中为了凸显关二爷神勇才加了这么一场戏。
事实上关羽并没有和文丑交战,更没有斩杀文丑,据史料记载,官渡之战时,袁绍命颜良为先锋带军进攻白马,曹操攻延津,颜良回师救援,曹操中途变向突袭颜良部,张辽推荐关羽一同做为先锋偷袭颜良,关羽斩颜良于乱军之中。文丑奉命追击曹操,曹操将辎重和钱粮弃之于地,文丑不听刘备劝告,率军抢掠,阵型打乱,曹操军偷袭成功,文丑死于乱军之中。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文丑并不是关羽所杀,而是曹操用计谋杀了文丑,所以,理论上来讲杀文丑的应该是曹操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