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成了银子到手(2 / 2)

跟现在的西门庆似的。

小令有点像绝句诗。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更为典型的是唐代张志和的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般人都以为它是诗。

其实它一点都不湿,它是词,纯的。

西门庆自然不敢抄与自己同处一个时期的李清照。

纵使李清照现在还没有写出这首流传千古的如梦令,咱也不能截胡。

忒不讲究。

人家已经够可怜了,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儿,竟然去偷袭,呸呸,是抄袭一个才女的词,这不合适。

咱是一个好人。

咱不干那号事儿。

“三十贯。”

小凤仙看得出来,眼前这小子看着不大,实则鬼精鬼精的。

不敢糊弄。

小凤仙骨子里还是一个爽快人,知道这种词赋,真不是钱能够买得到的。

自己这是走了天大的气运了。

西门庆将纸笺往小凤仙面前一推:“用足银金叶子,本少爷扛不动那堆铜钱。”

小凤仙满心欢喜,赶紧展开品鉴下阕。

刚看了一眼,抬头问道:“这真是小爷佳作?”

老狐狸!

西门庆暗叹一声。

写诗词,没点人生阅历,任你天纵奇才,也是无病呻吟。

写出来必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空洞无物。

这首词,虽然没有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诗词名气大,却也是能够在众多宋词里面脱颖而出的佳作。

哪里是小小西门庆,能够写出来的?

~~~~

西门庆道:“你见多识广,可曾听闻这首诗词?更何况里面有疏云二字,就算是戳上了你家疏云阁的印章了。”

如此佳作一经问世,定然会天下传唱。

若是闻所未闻,便是初出的可能性极大,应该是原创。

“奴家未曾听闻。”

“那曲儿,格调你可曾见过?”

宋代有小曲儿,却不是主流,更没有佳作……才子佳人们,不稀搭。

自然没什么才高八斗的人,会去写曲儿。又费马达又耗油,吃力不讨好的事,没人乐意去干。

“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西门庆起身,抻抻衣袖:“这不就完了?谁先传唱,便是谁的大作。谁先占住茅坑,那便是谁的档口。”

西门庆笑的邪魅:“先入为主哦。”

干系重大,小凤仙兀自有些担忧。

小月仙咧咧嘴,有点不耐烦的摆摆手:“管他先入后入,这些奴家都不怕。只是,这词果真是小爷所作?”

“我捡来的。”

西门庆笑道:“一位秃头和尚,说本公子前世乃深山佛前一枝海棠,礼佛千年凡心未泯,偏生要入世浪荡。他如今寻上门来,便是带我辞别俗世入佛家,静养修行做喇嘛。”

“哦?”

小凤仙大感兴趣,一时忽略了西门庆嘴中的秃头和尚这个说法。

青楼之人,最是缺乏安全感。

最是渴望有所寄托,因此信这信那的人不少。

小凤仙好奇的问道:“没想到,小爷竟有如此机缘!然后呢?”

“礼佛不甘离富邸,敬神无意入丹犀。”

西门庆双手一摊:“我更喜欢滚滚红尘,我还要考取功名,哪稀罕做那秃头和尚,成天敲木鱼!那和尚见点化不了我,便送我这词这曲子,让我好自为之。”

“嘁!原来也是一个花和尚、一位六欲不净的小少爷。”

小凤仙放下心来。

出家人与世无争。

这诗词艳曲,自然没人跑出来扯皮。

谱曲不需要小凤仙担心,自有疏云阁几名清倌人商量着整。

今年秋天的花魁竞选,有这首青玉案助力,疏云阁一举夺得头魁。

大有希望了!

仔细收好银子。

西门庆又回身将桌子上的点心瓜子、鲜果炒货,一股脑地扫进自己的布袋子挎包里。

这才扬长而去。

“若是‘伟大’的小凤仙日后…呸呸呸,以后还须新曲儿,去永康巷王婆茶寮,留下定钱,我自会上门送来!”话音落下,西门庆已去的远了。

~~~~

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