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爱起名的大郎(2 / 2)

“我不知道。”

小铃铛也是不解的说道:“据说客人们都害怕一剪没,这是为啥啊?”

西门庆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叹息一声:“这条街上,还有我没得罪的商家吗?”

小铃铛认真地想了想,答道:“有,不多。胭脂水粉铺子,少爷你也进不去啊。那书店,少爷还是别去了,少爷都快考入学试,还是别得罪书店为妙,万万不可再整出来一个逢读必书。”

回家罢,没追求了。

~~~~

小铃铛把糖葫芦给素素。

素素舍不得独享,又分给小铃铛一半。

二人就在院中槐树下,一边替西门庆洗靴子,一边叽叽喳喳的聊起了天。

西门庆回到房里,和衣躺在床上,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回家的路上,西门庆已经打听清楚,这阳谷县城不大,住着约两万多人口。

县城里只有三条街。

取名也是简单粗暴:大街、二街、三街。

三条街之间,各有十数条小巷相通。

大街是老街,那街上住户都比较穷。

都是开杂货铺、算命测字、卖点山珍野味干货的店铺。

西门庆的干娘,王婆的茶寮也在这条街上。

在大街与东城墙之间,是东市,后来搬迁到东城门外边去了。

阳谷县的烟花柳巷,就散落在在大街,与城墙之间的几条巷子里。

二街最为繁华。

是阳谷县的商业街,县衙在二街中间。

西门家的生药铺,就在县衙斜对面,是祖传的铺子。

三街最是宽敞而且清静,住户们非富即贵。

县学学堂,就在三街上,属于真正的学区房。

据说,以前的阳谷县太爷姓谢讳名三竹。

是一个神童。

县太爷七岁启蒙,九岁就考进了家乡的县学。

十一岁童子试夺魁(不是皇帝针对神童那种童子试)。

十三岁便参加贡举,得州县进士科解元。

十九岁殿试得探花郎,端的了得!

后来谢三竹老爷,在翰林院任编修数年。遂外放至阳谷县,当了从七品正堂官。

像是比较重要的县,或者是辖区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的县,一般都由京朝官、幕职官来担任,也称为“知县事”。

而比较偏远或者比较小,人口也少的县,则由品阶比较低的文官来担任,这种叫做“县令”。

宋代知县、县令品级不一定,六品到从八品的都有。品级是品级,实职归实职。

这谢太爷,初次外放便是阳谷县正堂知县,由此可见,谢知县混的不差。

别看谢三竹谢知县年纪轻轻,却是治理地方的一把好手。

阳谷县原本民生凋敝,县城破旧。

常驻人口堪堪过万。

县太爷一上任,便走访民间、拜会乡贤,召集商贾探讨繁荣一方之道。

后来,县太爷提出了“以农固本、以工致富、以商兴县,发展教化带动房地产,振兴阳谷经济”的发展方针。

并发动自己的同窗好友,高薪请来知名大儒执教。在阳谷县,开办了大名鼎鼎的阳谷学院。

此举使得邻近州县的豪强大户人家,纷纷迁移户籍到阳谷县落户。

人来财聚。

更何况这些奔阳谷而来的人,不是地主就是富商。

立马让阳谷县在短短数年之间,经济一片繁荣。

百姓安居乐业,县城人口骤增,地皮价格飞涨。

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

这才有了今日的兴盛局面。

只可惜,后来谢县太爷好像遇到了什么打击,变得愤世嫉俗起来。

乃至最后一生气,挂印弃官,扬帆出海而去,不知所踪。

只留下一段谒语:

孱弱大宋,

武备不修。

女真入关,

二帝成囚。

众人全当谢三竹疯了。

开什么玩笑,西夏都被煌煌大宋揍老实了。

我大宋哪里孱弱了?

女真?呸,不过是黑山白水间的野人、辽国的奴隶罢了,叩关?

他们穷的连一把菜刀都没有,叩头还差不多。

二帝,哈哈,谢太爷真疯了: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哪可能会同时有两位皇帝!

~~~~

疯子。

.

.

.各位兄台,西门庆这厢有礼了:

请兄台加入书架,不敢要自行车,贫僧不敢开口要推荐票。

请兄台你评论一下、打个卡,庆哥儿拜谢各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