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陈才人在兵部跟人打架的事传遍朝堂,御史文官们纷纷上折子参奏,指责其言行不端,给皇室丢脸,落了皇上的面子,并请奏皇上收回才人职务,让才人老老实实呆在宫里接受教育才是。还有官员大言不惭的说自古就没有后宫参政的先例,皇上此举实在有违祖致,乱了朝纲,寒了广大寒门士子的心。 </p>
“微臣学生寒窗苦读十数年,一朝高中下放外任,三年又六载,换了四地五职考绩皆优良,累积经验无数,得上峰同僚首肯和好评,这才得以升任调回京中任职。不想区区白身无须考举殿试,连秀才都不是,更没考过童生试,就平白获得与微臣等共事的机会,甚至隐隐压了其他人一头,实难以服众!望皇上收回成命!” </p>
“望皇上收回成命!” </p>
众臣纷纷下跪请愿。 </p>
董阁老李阁老辅国公王秉正并几位老臣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如山,直直的立在那里不出声不支持不反对,护国大将军王浩明以及几位武将还有勋贵们也站着没动,只纷纷给熟人打眼色,挤眉弄眼的,高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p>
高胜寒懒得解释,不耐烦地招招手,邓公公知趣的站出来,一甩拂尘,尖细的嗓音响彻大殿。 </p>
“户部尚书李文涛大人,吏部尚书安子常大人,你们来给诸位大人们说说,陈才人沈才人秦才人楚才人,都任的什么职,领的哪一级别薪俸?” </p>
两位尚书赶紧出列,恭敬回话:“回皇上,几位才人只是在衙门挂职,并未走户部公帐。”“吏部也没有下放就职文书,一切皆奉皇命行事。” </p>
众臣哗然,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并责备地看向两位尚书大人。 </p>
尼玛没走编制早说啊!可是,就算没有编制,却可以直接进入官吏队伍,这也是积攒人脉的好机会啊!他们也想将家里那群吃闲饭又没本事的米虫子孙给扔进衙门里历练历练啊!让他们倒贴钱都愿意! </p>
又有臣子出列奏本。 </p>
“微臣以为,如此行事不妥。”之后长篇大论,说衙门里档案文书如何重要,若不是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不是那些通读史书、熟读明经正典的学子,如何能打理好各部衙门里的事! </p>
高胜寒听完,点点头,“爱卿所言甚是。” </p>
那臣子以为说服皇上了,松了一口气,刚想提议将四位才人遣退,不想皇上又懒洋洋地来了一句: </p>
“安尚书,你来说说,我大周有多少官员?多少是进士授职?多少是举人谋的缺?又有多少是祖制荫恩录取?还有多少是花钱买的官?李尚书,你也来算一算,每年下发多少禄米薪金予我大周官吏?每年免租免税的举子官吏人家的田亩数目几何?可有逾矩?可有违制?可有官宦行商与民争利?”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