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燕王不耐烦地道:“我引兵与外,一是为了引诱九江,更快来到北平城下就擒;而且吴高素来惧我,得知我到永平,他必然逃遁。这样,一来既可解永平之围;二来还可以在之后夹击贼军大部。”
“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燕王厉声地道。
看到诸将随后皆表示愿意效死,朱棣先是满意地对他的高级将领点了点头,然后对世子朱高炽令道:“北平城就暂时交给你了。北平之后的防务,由你为主,景韶(顾成之字)为辅……”
“无论发生任何情况,尔等都不可出城去迎击”。燕王不放心地对朱高炽令道。
“儿臣遵命”。朱高炽沉着地应诺。
“臣,遵命”。顾成见世子应诺后,立即随声应诺。
发现诸将对此,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朱棣有些神情复杂地看了朱高炽几眼。
顾成是经历过先帝与太子之事的人,所以他能读懂燕王,为何此时会神情复杂……但天家之事向来复杂,顾成只能装作没看见。
顾成也是在列将领之中,少数几个,知道今天要议什么之人。而且顾成还知道,张玉将会在去永平的中途悄然离队,而秘密前往会州(今平泉市)……
顾成之所以能了解这么多?一是他级别够了,二是建文诛杀了他四个儿子。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顾成心中对建文的恨,因此没有人怀疑顾成会降而复叛。
看向一脸淡然从容的张玉,当发现他浑身没有一丝杀气,顾成不禁眨了眨眼。顾成很清楚,张玉这一生,至少造成百万人因他而死。
所以察觉到这位当代的武安君,浑身没有一丝肃然煞气,顾成不仅诧异,而且感到一种莫名的滑稽。
“杀一人为罪,屠万人为王,还真他娘的有道理”。在心中,顾成这么想。
尽管了解到这么多,但顾成仍不敢判断张玉在接下来会如何作战。顾成记得,之前太祖、中山王曾无数次去预测张玉下一步会怎么做,但每次张玉都偏离了他们的预测……
对这位神鬼莫测的天才将领,之前顾成因战友的死,一直对其心存芥蒂。但在此时,顾成的想法却变了。一生都在行伍当中的顾成,认为这位天下第一名将,才真正是带领他们走出困境之人。
是的,在顾成心中:若李景隆是当代赵括的话,张玉才是当代的白起。
议事过后。张玉没有想到与自己向来就无话可说的顾成,居然主动找上自己。
在王宫走廊,顾成向张玉请求地道:“这次,左丞是否能带上我长孙”?
“兴祖年龄尚小。行军打战之时,更是刀枪无眼”。张玉这话,听上去有拒绝的意思。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兴祖也注定是要吃这碗饭之人。若兴祖发生什么不测,我绝不会怪左丞”。顾成再次言道。
这时,觉得自己之前没及时拯救顾成四子的燕王,出于愧疚,他言道:“兴祖是个好苗子,世美就带带他”。
燕王倒是不在意顾成不将顾兴祖交给他,因为燕王在战场,向来就是冒着万死地冲在第一线。燕王知道,顾成也明白这点。所以燕王自然也就不介意,顾成不将顾兴祖交给他。
毕竟顾家的后人,已然不多……
燕王发话了,张玉也只好同意。
倒不是张玉不愿带顾兴祖。此时顾成已接近家破人亡,虽然张玉清楚顾成明白阵前确实是刀枪无眼,但若顾兴祖发生了什么意外,他于心不忍……
就在此时,燕王一行人看到,赛哈智一脸兴奋地走了过来。
猜到赛哈智是带来了好消息,燕王中气十足地对其令道:“将好消息,大声告诉大家”。
向来少有笑容的赛哈智,此时一脸微笑地大声对燕王等人道:“九月初一,京师朝天门发生灾变,多数朝臣认为应该息兵以应天谴。
“唯文学博士方孝孺独言:灾变的发生,是在示警。应该加大力量围剿燕……燕王”。赛哈智将原本的燕逆,还算及时地改回燕王。
“日后,势必将这腐儒,千刀万剐”。眼中浮现出凶光的燕王,在此刻,就给方孝孺判了刑。
“之后方孝孺又谏言建文,将谨身殿为正心殿,将午门为端门,以作为对上天的回应。建文纳了方孝孺之谏。“
“现在京师不少人,对建文将先帝所定之物的擅自更改,认为是一种违背祖制的体现”。赛哈智最后禀道。
“削藩,就是对分封制的背叛。他早就违背了父皇,生前制定的国策”。燕王眼神中闪现出浓浓的杀意。
“当然现在这改名,能让更多人明白,那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在违背祖制”。燕王大笑地道。
虽然方孝孺给建文帮倒忙,等于给自己帮了大忙。但燕王想将其千刀万剐之念,并没有一丝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