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陈贤再次看向自己,张辅吟道:“言不可妄,行不可隳hui。命不可忽,天不可违。”
看到陈贤不解地看着自己,张辅解释地道:“大意是,话不可乱说,事不可乱做。若妄图逆天改命,必遭命运反噬”。
看到陈贤默然再次看向刻着《大诰武臣》的木牌,张辅暗暗地嘘了一口气。
陈贤在来兴和之前,李彬就跟他说过颖国公之死的肇因,源自于傅让泄露了皇上想立燕王为太子的秘密。
陈贤虽然觉得泄露皇上的机密,确实属于背叛了皇上。但他始终接受不了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颖国公,被赐死的结局。想着想着,陈贤心中的恨意并从眼神中流露出来了。
一直看着的张辅,在此刻确定了陈贤为什么之前会说“流传田丰、张士诚想奉迎李唐真正的后人之说”了。将心比心,若是自己是陈贤,张辅知道自己也会恨皇上。而仇恨一定会带来难以言喻的动力。
不知过了多久,陈贤义愤地道:“大明每次大胜,颖国公都有参与。那些什么王的,一旦没了颖国公的协助,还能百战百胜吗?而后来颖国公却是百战百胜。”
“就拿徐大将军与太尉对决的那次出征来说,国公可是唯一主动向皇上请缨去与太尉对决的将领。在其他两路军孤军深入而大败,国公却在西域获得大胜之时,陛下却不曾给国公记功”。说这话时,陈贤的不忿表露无疑。
看着陈贤如此为颖国公愤慨,张辅不由地对他又增添了敬佩之心。陈贤这么说,可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当然陈贤能当着自己这么说,也是信任自己的具体表现。
待陈贤稍微冷静下来,张辅言道:“唐朝有位将军在唐太宗被军中誉为上将军之时,他就被军中誉为下将军。太宗皇帝所有的战事,他都参与了。但他在凌云阁中的功臣中,却排在第二十三”。
唐太宗李世民,向来是武将最为推崇的帝王。所以陈贤听到张辅这么一说,他不由地感慨地道:“没想到唐太宗也如此不公”。
“但在太宗驾崩后,高宗李治因凌云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反对立武媚娘为皇后之事,而去问英国公李勣的意见。英国公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就让唐高宗坚定立武媚娘为后。”张辅侃侃而谈。
“从中国的最北方打到中国的最南方,就意味着全天下的军官都跟过英国公。有了这些手下的支持,何必去在意虚名呢?再说太宗一直压着英国公,也是为日后的储君能有恩于英国公”。张辅接着说道。
再次想了很久,陈贤不仅知道陛下向来自比李世民,更清楚陛下明令颖国公来北平去辅佐燕王。所以陈贤认同张辅的言中之意,即陛下有将托后于颖国公的打算。
天色发白之刻,了了一件心事的陈贤问道:“不知唐朝那位英国公,最后的结局呢”?
张辅惋惜地说:“唐高宗在英国公死后,按照太宗遗诏,将英国公陪葬于昭陵。但武则天登基后,因英国公李勣之孙李敬业起兵复唐,武则天将英国公李勣掘墓砍棺”。
陈贤想了会,言道:“按我说,英国公辜负了太宗的临终之托。若没有英国公的同意,武则天也当不了皇后,日后就自然无法称帝。英国公被掘墓砍棺,完全是咎由自取”。
见张辅听自己说完,艰难地点头同意,陈贤笑了。
这次与张辅的交谈,陈贤很满意。首先张辅的有一说一,让陈贤觉得张辅很容易打交道;其二、陈贤觉得张辅是个能顺势而为,不会因为贪念而妄想什么的人。
在陈贤躲在李彬家中之时,由于心情烦闷,陈贤就让儒生给他用白话文讲过包括《旧唐书》在内的史书。他对李勣之事是心知肚明的。对大明将来的态势,他们这些颖国公老部下,更是有一起讨论。
之所以在张辅面前装作不知道,是因为来兴和之前,陈贤就有了跟张辅干一番事业的打算。陈贤想知道张辅的见识与对他的态度。毕竟人到中年,陈贤不能再输了。
至于张辅的年轻?虽说张辅的年龄尚小,但正因为年龄小,陈贤反而觉得张辅有巨大潜力可挖。
经过这次试探与交谈,陈贤甚至觉得张辅日后的成就会超过颖国公。颖国公在张辅这个年龄,在军政上与张辅不相上下的;但在政治觉悟上,年老的颖国公也未必能超过现在的张辅。
而陈贤是那种一旦下了决心,就立即执行之人。
陈贤没打算去示好燕王,对于跟陛下类似的燕王,陈贤认为敬而远之才是王道。再说燕王也未必会重用,曾是颖国公部下又不善于交际的自己。
待张辅双眼恢复清明,陈贤请令地道:“在跟颖国公之时,属下就有负责带火器兵。不知总兵可让属下接着带火器兵”。
听到陈贤对自己自称为属下,张辅先是微微一怔,然后果断地道:“好”。
是的,两人是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