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在前元之时并与当时的高丽,打过交道。所以对现在更名为朝鲜的高丽,张玉一直都有切实的了解。
因此张玉也与燕王一样,认为李远芳,将会是未来的朝鲜国之主。
再加上人情,在大明藩国之间向来是你来我往,张玉不由赞道:“殿下英明”。
看到殿外天色已亮,将紧要的事情都一一处理好的燕王,并准备去都司主持操练。
谁知,燕王与张玉刚走出大殿,大雨却在此时再次从天而降。
燕王让张玉去休息后,便对殿外的宦官令道:“召顾都司、陈指挥进宫”。
张辅一大早就来到都司。
来了一会,张辅就看到包括陈懋、王友在内的袍泽,纷纷赶至都司。
他们刚在都司校场集合,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却将所有人,都淋成落汤鸡。
在自己的屋内,看着窗外的大雨与杨柳互溶的景色,耳中充满雨落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张辅在此时打了个喷嚏。
不会是受寒了吧?这是打完喷嚏后,张辅的第一反应。
又干坐了会,见大雨转成暴雨,张辅猜到这雨一时半会肯定是停不了,他便向王友的屋内走去。
见王友不在,张辅猜到王友可能在陈懋屋内。
想到陈懋可能会利用此时的大雨,去落实人参那事。闲得无聊的张辅虽想去听听,但他知道自己一旦进去将会喧宾夺主。
而一旦喧宾夺主,性格同样强势的陈懋必然会不痛快,张辅并打消了这个念头。张辅不是那种因控制不了自己的控制欲,而咎由自取地制造矛盾之人。
虽然张辅不知道有多少袍泽参与了“人参”那生意,但张辅知道向来傲气的柳升不会去参与。所以,他并来到柳升的屋内。
正在看《旧唐书》的柳升,看到张辅一进来就称自己的字“子渐”,柳升笑着道:“看来文弼,也没有参与人参那买卖”。
张辅摇了摇头,道:“有份。但具体的事情,我信得过舜卿(陈懋之字)”。
看到柳升有些发窘,张辅并打岔地问道:“子渐,在读《旧唐书》的哪一段”?
柳升勉强地笑道:“在反复看唐灭高句丽”。
请张辅坐下,又给张辅泡了一杯茶,柳升坐下后问道:“我在想高句丽与朝鲜,到底有没有关联”?
张辅正色地道:“英国公李勣灭东突厥汗国后,随唐太宗北征高句丽之时,就向太宗提出准屠高句丽。太宗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否了英国公的屠城之请,而将自己的私库用于犒赏大军”。
“乾封元年(666年),英国公率大军再攻高句丽。英国公于总章元年(668年)九月,攻破高句丽都城平壤,而灭高句丽国。”
“你说没有太宗皇帝的钳制,唐高宗李治也没有开私库犒赏。英国公会不会屠城”?张辅问道。
柳升稍微一想,就猜到英国公李勣必然屠了城。柳升道:“那么现在的朝鲜人,应该是安东都护府唐军的后裔”。
张辅淡淡地道:“现在朝鲜的都城为汉城,汉城的意思就是汉人居住的城市。朝鲜人与高句丽人没有任何关系。反倒是满泾之地的野人女真,才是高句丽真正的遗民”。
柳升将宋之前的史书对高句丽民族习俗的描述,与他对野人女真习俗的认知一比较,他并发现野人女真的习俗与史书所描写的高句丽民族的习俗,确实极为相似。
见柳升更加专注地翻看《旧唐书》,感到头越来越沉的张辅,并起身告辞。张辅既不想打搅柳升,也不希望别人发现自己病了。
打着伞,张辅从都司直接回到家中。
一直对昨晚食盒所剩之肉,有疑心的李丽质看到丈夫回来,并准备问丈夫为什么一大早起来就将食盒的肉吃完。但看到丈夫面红耳赤,李丽质并连忙用手去摸丈夫的额头。
察觉到丈夫的额头很烫,李丽质关心地道:“文弼,你受寒了”。
看到妻子随之准备出去,知道妻子是准备给自己请郎中,张辅立即拉住妻子的手,道:“丽质,给我弄一碗姜汤。我喝了后,再睡一觉就会没事”。
见妻子正欲说话,张辅道:“别告诉任何人我病了,之前我曾夸下海口自己不会生病”。
李丽质微微一怔,觉得还是先按丈夫所说去做。若是丈夫起来后,额头还发烫,自己再去郎中也不迟。
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李丽质已发现自己的丈夫,喜欢充当好汉。
所以她李丽质理解丈夫为什么拦住她,此刻去请郎中。好汉嘛,自然是不会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