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刘兴也不敢再发表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了,他把《百家姓》写下来,然后又把《三字经》删掉一部分不合时宜(还没发生)的内容后,也写了出来。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自然要一起出现。
而《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
至于《三字经》原着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但卢植他们还是摇摇头了,书是好书,三部书配合使用,绝对是很好的教材。
但还是那句话,这不是给孩子啃的,用荀彧的话,大部分人啃到八十岁,都未必能够吃透。
《百家姓》蕴含的是大量历史,这个还可以努力啃,慢慢啃,但《三字经》里面许多故事,已经涉及的最深层的道了,真的是属于悟了就通了,悟不了就悟不了的那种,就看个人了。
反正,荀彧他们觉得,《三字经》,他们拿回家,慢慢啃,要吃透下去,也不是三五七年可以做到的,而他们,已经是智力最顶层的那群了。
给孩子们去啃,这不是开玩笑吗?
直到刘兴再三表示,他不需要孩子们吃透,只需要孩子们记住背熟,并稍微了解一二就行了,更深入的,让他们自己学习。
填鸭式教育不就是这样的吗!
乡学三年,第一年学字,第二年学义,还有数和以及爱国教育,最后,第三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历史和地理。
这些都不是什么太过难的知识,一般来说,只要不是笨蛋,都能学会,然后升入乡学,学习更多知识。
而《百家姓》与《三字经》,甚至《千字文》都具备经义的属性,《千字文》可以用于第一年的学字,《百家姓》与《三字经》最适合用于第二年的经义学习,当然,只是浅学,主要是记和背,主要目的是塑立孩子的思想品德,与爱国教育一起使用,绝配!
虽然,刘兴解释得很清楚,但卢植他们还是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