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劝大王,玉儿插言提醒道:“大王,奴婢听娘娘说今天大朝大王要处理许多事,大王去晚了,怎好让众臣工们久候?“
玉儿的话还是很灵的,大王也觉的自己的自制力太差了。玉儿说的对,今天还要召见,陇南来的赵先生呢,以便落实国史馆的正常开业。
都是这个胡公公给本王添堵,这个念头一出,忙自我否决。不是胡公公,是那个多事的御事房!
这事归咎于御事房好象也不妥,原本日理万机处理国家大事的明君,被这个可恶的盗宝贼搅的乱了分寸,一想到国宝失窃,他这大王的脸象被人猛扇了一顿耳光一样,脸上顿时一片羞红。
刘公公侍候王家一辈子,大王的l一举一动,一犟一喜。刘公公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大王此时的心理变化。
刘公公虽然看出来,大王一定是遇上了难事。只是他虽然看出来遇上事,王上在宫里和娘娘宫女们商议。
他也想帮助大王解决问题,奈何他只是个太监,大王不问他,他也不便出面帮忙。
大王有些歉意地对刘公公道:“刚才本王遇到件烦心事,不该对你发火。你既然己经备好车撵”,我们现在即刻上朝。
刘公公一听大王要上朝,他即刻现出谄媚的笑容道:“大王请出宫稍候,老奴这就让人把车撵赶到宫门前来。
刘公公言毕,人似飞马流星一般去招呼马夫。马夫早就套好车了,一见刘公公招呼他,急忙把车赶了过来,停在昭阳宫门口。
王后和玉儿珠儿将大王跪送至宫外,刘公公围着大王忙前忙后,直到大王在车里坐好后,他才和车夫先后上了车……
日上三竿,咸阳宫依旧和往日一样,静静地矗立在咸阳城的正中。太阳光照在琉璃瓦上,折射的祥光瑞气直晃眼睛。
三、六、九。每到大朝的时候,这个时辰是文武官员等大王上朝聚会的时候,同样也是他们八卦时下形势,象长舌妇一样,捕风捉影地制造和传插新闻的最佳时机。
自洛水关的将士入关之后,朝里议论着两大新闻。一件事是明的,大王要开国史馆了。
那天朝上,是军枢密李大人向大王推荐,陇南州的赵先生当国史馆编修大人。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对赵先生八卦,文官中博学多才的大有人在,谁任国史馆编修不比一个教书匠强。当然了,有反方就有正方。
这几个反面大臣,把赵朋贬的一文不值,说他只是教了几年书而己,他懂政治吗,他懂的如何治国吗?一个土包子妄想土鸡变凤凰,真是痴心妄想。
正方的大臣寸步不让,他们多是李氏一党。这大清早的见这几位年兄,抵毀新上任国史编修大人的形象,当场就成了拉锯战。
只见一位文官出面对战道:“王年兄,此言差矣,我们谁他娘的的一出生就是大官?谁又是命里带来的拜相封候?大家都是靠大王科举来的。
人家赵大人,为国育才,请问在座的年兄们,谁不知道每次科举都有赵先生教的学生。“
凡事就怕有挑头的,正方的官员一反驳对方,又有位文官大人接上了茬,他接着上一位官员的话题道:“罗大人说的是,赵先生教的官员个个勤政廉民,适福一方百姓,也有几位在朝中任职,深受大王器重。”
反方见正方的人越来越多,反方的人除了贬低赵朋现有的身份外,好象人家正方说的话也有理有具的。
赵朋是李大人推荐的,大王亲自下的圣旨,谁也不至于傻到与大王对抗,去质疑当红的赵先生。
反方的人渐渐地“呜金收兵”,赵朋终于取得了舆论主动权。值的欣慰的是,还好李大人还未到场,反方的话未入他们的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