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文气荟萃”(1 / 2)

大明历五年,十七月二十二日,秋。

朝阳城内外,三十七个考点,在这一天同时戒备。

大明宫内廷“金龙卫”上万高手、“军机阁”出动二百三十万正规军和城卫军,全力协助国务阁“礼部”进行大明国的首次“秋考”。

为了办好本届“科举”,大明国山下不惜兴师动众,可以说举全国之力,甚至出动数百万大军。究其原因:

首先,因为本次“秋考”,是大明国首次采用“科举”方式,而非人族传统的“举荐制”选拔官员。

大明国本届“科举”能否成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尤其对于大明国这样新兴势力,采用“官吏选拔制度”的新举措,更加关系到大明国对人族人才吸引力的长远问题;

第二,大明国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官吏”的缺口越来越大,现实逼迫大明官府,需要快速寻找到大量的人才,补充到官员体系之中;

如果本次科举,不能为大明选择合格的官员。将对大明官府和治下百姓,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小了说,会影响百姓对大明的国家认同感。往大了说,直接影响大明势力在这片的地域,能付真正扎下根来。

因为单个百姓或一个村庄,虽然如同微不足道的细小根须,但是无数能深深扎根的这片地域的百姓,将令大明国的统治牢固无比。反之,如果官员任用不好,百姓民不聊生,民众不能在这片地域安定下来。建立在随时准备迁移,这样根基上的“大明国”,又哪里又力量和异族争夺这片地域的统治权呢?

第三,本届秋考虽是第一次,可是关系大明国的长治久安。

俗话说“武为开疆拓土,文则安邦定国。”

这句话很通俗的说明了,开创基业要靠“武力”。可是要想一个势力的长治久安,要老百姓安定下来,好好生活,需要“文官”治理天下。

本次科考的“本质”,是为天下的人族“寒门”开辟一条改变命运的通道,是为世人竖立科考“上进”的榜样。这关系到大明国官府,如何取信天下的“读书人”的问题。

如果本次科考“能够”体现出,大明国所说“不讲出身”、“不论门第”、“唯才是举”的承诺。那么人族的人才就会源源而来。

如果本次科举搞咋了,大明国做不到让有才能的“寒门”出人投地。大明国将是全天下人族读书人的笑话。

总的说,无论是现实需要,还是长远利益。

“科举”对于大明国而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万全故,大明国不惜调集二百多万大军,三百多位“阴神境”,两万多名“炼髓境”。为本次“科举”保驾护航。就连林浩这位化神境的大明王,其实也一直全程关注“秋考”的一举一动。

本次“科举”时间,只有一天时间。这个时间是经过反复测试过的,因为考题的量并不是很大,考生的考试时间,相对还是很充足的。

考试科目为:“算科”、“农科”、“时务科”、“文科”、“策问”。

考试的内容设计,不偏辟、不复杂、不怪异,多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论本次考试,如何拉开考生的分数,体现考生的水平,主要就是要看“策问”科目了。

本次“科考”的策问,有三道题:

第一题:你如何看,“民”与“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