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手段目的(1 / 2)

少顷,两人来到了那执法官的家里。

此时以至深夜,那位执法官已经睡下。被仆人吵醒之后,他原本是打算不见客的。但当他听到前来拜访的人当中有蔚莉的时候,就噌的一下从床上跳起来了。

毕竟,两人级别相差太大,且帝国的长公主深夜来访,必定是有什么重要指示,如果不见的话,那估计,自己的饭碗就没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身为长公主的蔚莉这次过来只不过是陪同,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指示要给他。并且要是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的话,那估计,他早就从后院翻墙跑了。

快速的洗漱打扮,这位执法官在确认自己穿着无误之后,便在仆人的引领下到大堂觐见了蔚莉。

一番交谈恭维之后,三人分主次坐下。

由于不清楚蔚莉前来的目的,且深知不能明着问的官场原则,这位执法官开始打太极,准备从蔚莉口中套话。

首先由问候开始:两人就双方的职业以及近期在岗位上的成就展开了讨论。在行政作为方面,蔚莉对执法官提出了高度的评价,鼓励其在继续保持的同时,让他再接再厉,争取打破以往记录,勇创佳绩,继续为帝国增光添彩。

而听到此,这位执法官也不甘示弱。在点头同意的同时,他谦虚的回应:自己绝对不会让祖国失望,并在再接再厉的同时,严格按照帝国的指示,公正的执行自己身为水瀑城政法高官(也就是法律)的职责。

好了,扯皮到此结束,两人开始互相试探。

首先由这位水瀑城的政法高官,也就是执法官开始发牌。他拐弯儿抹角的向蔚莉提出了以下问题:长公主您深夜造访寒舍,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对此,蔚莉报以稳健的对应。她隐晦的向眼前这水瀑城的政法高官提出了他之前上报她爹的奏折,并暗示:是否能够将其撤离。

而对此,这位水瀑城的政法高官不知是心里发了疯,还是脑袋失了智。在蔚莉的身边,就当着她的面,这人明确的表示:不行。

并不断的对蔚莉进行暗示:反复说自己此举是在为国除害,且一定要将班森这匹害群之马给毫不保留的从帝国中彻底清除。

这简直就是疯了。

尽管在交谈过程中,蔚莉曾不止一次的对他提出:能免则免,以及不要当着她(主要是班森)的面说这些话,但丝毫没有作用。

好了,填坑时间开始。

论,为什么这位区区省高官敢冒着得罪*****(弗伦公爵很久前的职位差不多是这个)的下场来做这件事呢?很简单:党争。

而为了让各位看客老爷们更好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我打算分两部分来说明。

第一:单人上疏。这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人上疏弹劾,身后没有党派,做事没有同伙,一人做事一人当。无论弹劾的结果是好是坏,结局都一人承担。而且弹劾的目的都比较单一,无非是上疏弹劾某人,或者纠正某些不当的事情。即便是怀有特殊的目的,也无外乎是投机,为自己捞点好处罢了。

当然,类似于海瑞这等特殊情况的猛人,就要特殊对待了。

而党争跟单人上疏则完全不同。它不同的地方在于,党争不仅仅只是团伙作案,一人倒了身后站着的人继续上,更在于它弹劾的目的跟单人弹劾完全不相同。

单人弹劾就只是干脆的弹劾,目的就只有一个或者两个。而党争弹劾的目的数量很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而更加出乎你的意料的是,它不是将上疏弹劾作为目的,而是将上疏弹劾来作为手段。

比如现在弹劾班森的这件事情。

它表面上是一人上疏去弹劾班森,但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党派捞好处,争取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之前说过,自汉德森死后,靠他活着的那批党派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被清洗和替换掉了。而剩下的这一批人也战战兢兢,老老实实的待在原位不敢动弹。甚至于党派要亡。

但当这位水瀑城的政法高官从达莉娅那里得知,杀害拉塞拉斯的凶手是班森的时候,这党派的头头就忽然觉得——自己的党派有救了。

为什么呢?就因为之前皇帝下达的那段旨意:要是你们在不把那杀害拉塞拉斯的凶手给我找出来,那你们头上那顶乌纱帽,就不用戴了。

这条旨意一下来,米尔斯朝堂内的各大小官员无不哭爹喊娘。为了保证乌纱帽还能戴在自己的头上,一干官员是拼了命的去找。可在弗伦公爵以及薇薇安的操作下,尽管是拼了老命,却也是什么也找不到,最终,只能将自己的命给拼死。

导致现在米尔斯朝堂内的官场是一片恐慌,生怕哪儿天皇帝不高兴了,要摘他们头顶上的帽子。

也就是说,现在,米尔斯官员们迫切需求一个背黑锅的。即便不是真正的凶手,那也没关系。只要能保证自己头上这顶乌纱帽,凶手是谁不行啊?

可为什么那党派的头领非要听信于达莉娅的,将这口黑锅(其实找对人了)扣在班森头上呢?

很简单,因为他身后站着弗伦公爵。而公爵身后,又站着那位高山半神。

也就是说:那位党派头头想利用皇帝畏惧高山这一特点,来搞小动作。

具体来讲就是:祸水东流,皇帝猜忌,然后在皇帝举棋不定的同时,他们从中浑水摸鱼。

摸什么鱼?很简单,把之前自家那些被流放,充军,以及在监狱蹲大牢的同伙给救出来。

有些晕,想不明白对吧?那我再仔细的告诉你:

上疏弹劾班森,是为了给那些乌纱帽快要保不住的同僚一个能够推脱的借口,然后趁机博得他们的同情或好感,也就是所谓的欠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