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短暂的休息了一阵,嚼了两口雪,一边向第二道阻击线的平行位置移动,一边小心的清楚身后留下来的痕迹。</p>
期间利用枯草和灌木枝桠和手雷,做了几个极其隐蔽的陷阱。</p>
十几分钟后,前方再次出现了一个毛子伤兵。</p>
刘毅在离着对方超过一百米的距离上,慢慢向内圈切。</p>
向内摸了不到二百米,前方又是一个隐藏极好的伤兵。</p>
如果不是对方向隐蔽处移动时,在雪地上留下了些不明显的痕迹,刘毅甚至很可能会忽略掉他。</p>
依然没有惊动对方,继续向内圈绕。</p>
无声潜行间,连续绕过了四处隐蔽哨后,才艰难的接近了已经被毛子占据的第二道防线。</p>
毛子这次修整的时间较长,刘毅极为小心侧切进了防线西侧的半坡。找了处隐蔽的洼地,无声潜伏下来。</p>
又过了大约十分钟,毛子侧翼隐蔽突进了一段,被我方观察手发现后,随即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攻击。</p>
敌人最后一支重狙始终没有发声,刘毅就一直闷着不动。</p>
通过频道中书生的指挥,来了解前方战况。</p>
经过前两次战斗,此时负责阻击的三分队,对敌时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p>
再加上敌人的重狙哑火,也很大程度的减轻火力点的压力。</p>
双方鏖战了将近二十分钟,战损超过十人的三分队,开始在后方的掩护下有序撤离。</p>
三名伤员先被撤了下去,书生带领着正面阻击的几个小组开始后撤时,哑火已久的V-94忽然发言。</p>
正在指挥西侧防御的三分队分队长,被直接命中颈侧瞬间牺牲……</p>
听着频道中战士们哭吼的汇报声,刘毅明白敌人最后一个狙击小组,改变了策略。</p>
他们放弃了远程压制,开始在我方阵地上寻找着有价值的目标。</p>
盯牢靠后,伺机一击致命。</p>
他们应该是把战场上,通信动作频繁的三分队分队长,当成了此次战斗的我方指挥。</p>
“书生,小心点儿。”刘毅按下通话键低声提醒。</p>
“放心…,我已…撤到……,观…手……狙……东侧…移……”书生的声音缺失严重,应该是已经撤到了一分队构筑起的第四道防线。</p>
刘毅提着的心缓缓放下,通过不全的信息猜测,应该是我方观察手发现,敌人狙击小组向东面转移了。</p>
此时我方东西两侧的阻击阵地,也开始撤离了。重狙远距离打移动目标本就吃力,更何况此时环境条件复杂。</p>
刘毅判断敌方仅剩的那个狙击小组,不是向东侧转移狙击阵地,而是向东南方向的高地去的。</p>
他们应该是打算在那里,寻找合适的视界建立起新的狙击阵地,以便观察我方第四道防线。</p>
想到这里,刘毅悄然从藏身处起身,趴伏着观察了下四周的情况,伏腰向山顶方向摸去。</p>
借助着枯草和灌木的遮掩快速前行间,刘毅发现左侧远点的积雪上,依着山势有很长的一溜压痕。</p>
应该是有人摔倒后,沿着坡度翻滚后留下的。</p>
我方边打边撤,敌人边打边追。战场范围内的雪地上,有足迹很正常。</p>
但毕竟都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特战队员,战靴的防滑性能也非常优越。</p>
行进间脚打滑还说得过去,直接摔倒还滚出那么远,就说不过去了。</p>
疑心之下,刘毅举枪借助瞄具仔细观察。</p>
发现那溜压痕上,有几点不明显的血迹。</p>
是有伤员登山时摔倒了,刘毅终于搞明白了原因。</p>
同时,新的问题也出现了。</p>
我方伤员撤离时肯定有人扶,就算不慎摔倒,也不会滚出那么远。</p>
而且,压痕出现的位置非常不好,行进到那个位置,身体几乎完全暴.露在北侧敌人的视野里。</p>
也就是说,远点的那一溜压痕,根本就不可能是我方人员撤离防线时留下的。</p>
问题是,敌方伤员跟进前方队伍,完全没必要登山啊,沿着山脚跟上多好。</p>
疑心升起的同时,刘毅想到了穿插进来时,雪地上敌方伤兵暗哨行进间留下的痕迹。</p>
顿时明白,毛子是担心再被爆了“菊.花”,特意派伤兵上到高点盯着背后。</p>
潜藏在暗处的敌人,才是危险的。</p>
既然发现了对方留下的痕迹,危险系数就会大大降低。</p>
刘毅边小心的向峰顶方向潜行,边观察着敌人伤病爬坡时留下的痕迹。</p>
将要接近峰顶时,基本已经猜出对方的潜伏位置。</p>
估算出对方的观测视角后,小心的向峰顶左侧绕去。</p>
往左面绕,是因为如果猜测的不错,敌方狙击小组正在从战场西侧斜着向东南方向转移。</p>
他如果顺势上到山顶右侧,会缺失很大一部分视界,不利于寻找敌踪。</p>
小心的绕道峰顶左侧,刘毅再次估算了敌人潜伏伤兵的观测视角。</p>
确定自己处于对方的视野盲区后,才找了处观测视野良好的位置。</p>
摘下V-94的瞄具,稍稍探出一点儿身体,凝神静气寻找起敌方狙击小组的踪迹。</p>
V-94配备的日视瞄具是,POS12×56轻型12倍瞄准器。</p> 高倍瞄具在一千五至一千六百米上,观测视野是非常小的。</p>
所以,毛子才给狙击手配上辅助的观察手。</p>
刘毅没有观察手,所以他如果想靠一个人的力量,监控整片可能区域,基本是不可能的。</p>
抛开距离因素,只把可疑区域从左到右的仔细扫一遍,就要花上大量的时间。</p>
而且,S形观察期间,目标与观测范围错开的概率,要远大于被发现的可能。</p>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脑子的重要性了。</p>
刘毅从半坡摸到山顶,大概用了十五六分钟。</p>
而敌方狙击小组从刘毅此刻隐蔽的山头,斜插至东南方向远点第三道防线的东侧高点,直线距离大约一千七百米。</p>
加上上下坡的坡度,总距离应该超过了两千六百米。</p>
也就是说,敌方狙击小组此刻大致行进到两处山头之间的谷地,靠近东南方向山脚的位置。</p>
而敌方狙击小组,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视野,首选应该是山顶方向的西侧山脊线。</p>
因为,我方的第四道防线,在他们的西南方向。</p>
另外敌人肯定知道,现在有一支V-94丢了。</p>
所以,他们也会防备遭到远距离狙击。</p>
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树木较为稀疏的山顶范围。</p>
综合考量下,山顶西侧三分之一处的缓坡带,就成为了最理想的区域。</p>
敌方狙击小组有超过八成的可能,会奔着那片区域去。</p>
然后在那里,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狙击阵地。</p>
有了目标位置,刘毅通过山势走向,就能大致估算出对方上山的线路。</p>
再节选出一段视野相对较好的地段,预先估算出两点间的距离,以及其它射击参数。</p>
然后,边根据风速风向的变化修正诸元,边锁定观测区域,耐心的等候目标出现。</p>
一切正如预料的一般,大约五分钟后,两个身影一前一后的出现在了刘毅预判区域的下端。</p>
前方是拎着野牛的观察手,后面大约两米的位置,是背着V-94的狙击手。</p>
为了保证狙击手的状态稳定,所以两人的行进速度不算快。</p>
这给了刘毅充分的修正时间。</p>
快速将瞄镜装到导轨上,卡紧锁死后,通过瞄镜视野,仔细观察与目标之间无规则飘散的冰晶。</p>
左右打旋……斜上斜下……有快有慢。</p>
凝神静气,由近至远一层层推远的同时,默默计算每一个冰晶弧线,所代表的乱流方向、强度,以及对弹道的影响。</p>
加减加减、正负补差、修正、修正……</p>
超过二十次的反复精确后,刘毅左手以极轻的力度,将瞄镜上方旋钮微调了半个刻度,又把左侧旋钮上调了一个刻度。</p>
一丝一丝的将肩膀右提了一线,瞄镜十字套牢目标的侧背部,依照对方的行进方向,又缓缓上提了一个刻度。</p>
标距显示,瞄镜距离目标,一千三百六十米,余三分之个标线刻度。</p>
就在刘毅食指开始发力的一刻,空气中飞舞的冰晶轨迹大变。</p>
风力增强了,引动着两个山隘之间的乱流,出现了新的变化。</p>
而此刻,目标只要在向上步行七步左右,就穿过了整个登山线路中,遮挡最为稀疏的地段。</p>
重新修正,寻找下一片有空档造成击杀的区域?</p>
想法只在刘毅的脑子里过了一瞬,便被否决掉了。</p>
右眼原本缩成一点的瞳孔,随着关注点位的变化,瞬间放大。</p>
然后依照刘毅的注意力,在视界中流转的冰晶间,由近点瞬间推远。</p>
最终再次缩成一点,牢牢的定格在目标的背上。</p>
超过二十颗随着气流飞舞的冰晶,瞬间在刘毅的脑子里形成了一道交叠的轨迹图。</p>
立体的虚拟空间图样构建完成的一瞬,大脑已经依照惯性得出了修正补差。</p>
没有用手对瞄具进行补差修整,全凭感觉将枪口向左微移了一丝。</p>
随即,右手食指压下扳机。</p>
“嘭~”</p>
巨大的击发声,透过右耳中塞着的布团,直冲耳蜗。</p>
刘毅恍若未觉,眼睛死死的盯着瞄镜中的目标,和两者之间疾速推远的同时,始终在不停微微波动的弹道。</p>
枪响后目标毫无反应,正常向前迈了一步,然后又迈了一步。</p>
就在第二步落下,第三步将要抬起的一瞬,对方的身体忽然一僵。</p>
脖子似乎极其短暂的做了个将转未转的动作,紧接着整个人向上拔起的同时,向右侧偏移。</p>
就在这一刻,目标胸椎和腰椎结合部左侧,忽然出现了一个黑点。</p>
下一瞬,黑点猛然泛红。</p>
同时,目标身前大蓬的鲜血,直接喷在了雪地上……</p> 高倍瞄具在一千五至一千六百米上,观测视野是非常小的。</p>
所以,毛子才给狙击手配上辅助的观察手。</p>
刘毅没有观察手,所以他如果想靠一个人的力量,监控整片可能区域,基本是不可能的。</p>
抛开距离因素,只把可疑区域从左到右的仔细扫一遍,就要花上大量的时间。</p>
而且,S形观察期间,目标与观测范围错开的概率,要远大于被发现的可能。</p>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脑子的重要性了。</p>
刘毅从半坡摸到山顶,大概用了十五六分钟。</p>
而敌方狙击小组从刘毅此刻隐蔽的山头,斜插至东南方向远点第三道防线的东侧高点,直线距离大约一千七百米。</p>
加上上下坡的坡度,总距离应该超过了两千六百米。</p>
也就是说,敌方狙击小组此刻大致行进到两处山头之间的谷地,靠近东南方向山脚的位置。</p>
而敌方狙击小组,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视野,首选应该是山顶方向的西侧山脊线。</p>
因为,我方的第四道防线,在他们的西南方向。</p>
另外敌人肯定知道,现在有一支V-94丢了。</p>
所以,他们也会防备遭到远距离狙击。</p>
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树木较为稀疏的山顶范围。</p>
综合考量下,山顶西侧三分之一处的缓坡带,就成为了最理想的区域。</p>
敌方狙击小组有超过八成的可能,会奔着那片区域去。</p>
然后在那里,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狙击阵地。</p>
有了目标位置,刘毅通过山势走向,就能大致估算出对方上山的线路。</p>
再节选出一段视野相对较好的地段,预先估算出两点间的距离,以及其它射击参数。</p>
然后,边根据风速风向的变化修正诸元,边锁定观测区域,耐心的等候目标出现。</p>
一切正如预料的一般,大约五分钟后,两个身影一前一后的出现在了刘毅预判区域的下端。</p>
前方是拎着野牛的观察手,后面大约两米的位置,是背着V-94的狙击手。</p>
为了保证狙击手的状态稳定,所以两人的行进速度不算快。</p>
这给了刘毅充分的修正时间。</p>
快速将瞄镜装到导轨上,卡紧锁死后,通过瞄镜视野,仔细观察与目标之间无规则飘散的冰晶。</p>
左右打旋……斜上斜下……有快有慢。</p>
凝神静气,由近至远一层层推远的同时,默默计算每一个冰晶弧线,所代表的乱流方向、强度,以及对弹道的影响。</p>
加减加减、正负补差、修正、修正……</p>
超过二十次的反复精确后,刘毅左手以极轻的力度,将瞄镜上方旋钮微调了半个刻度,又把左侧旋钮上调了一个刻度。</p>
一丝一丝的将肩膀右提了一线,瞄镜十字套牢目标的侧背部,依照对方的行进方向,又缓缓上提了一个刻度。</p>
标距显示,瞄镜距离目标,一千三百六十米,余三分之个标线刻度。</p>
就在刘毅食指开始发力的一刻,空气中飞舞的冰晶轨迹大变。</p>
风力增强了,引动着两个山隘之间的乱流,出现了新的变化。</p>
而此刻,目标只要在向上步行七步左右,就穿过了整个登山线路中,遮挡最为稀疏的地段。</p>
重新修正,寻找下一片有空档造成击杀的区域?</p>
想法只在刘毅的脑子里过了一瞬,便被否决掉了。</p>
右眼原本缩成一点的瞳孔,随着关注点位的变化,瞬间放大。</p>
然后依照刘毅的注意力,在视界中流转的冰晶间,由近点瞬间推远。</p>
最终再次缩成一点,牢牢的定格在目标的背上。</p>
超过二十颗随着气流飞舞的冰晶,瞬间在刘毅的脑子里形成了一道交叠的轨迹图。</p>
立体的虚拟空间图样构建完成的一瞬,大脑已经依照惯性得出了修正补差。</p>
没有用手对瞄具进行补差修整,全凭感觉将枪口向左微移了一丝。</p>
随即,右手食指压下扳机。</p>
“嘭~”</p>
巨大的击发声,透过右耳中塞着的布团,直冲耳蜗。</p>
刘毅恍若未觉,眼睛死死的盯着瞄镜中的目标,和两者之间疾速推远的同时,始终在不停微微波动的弹道。</p>
枪响后目标毫无反应,正常向前迈了一步,然后又迈了一步。</p>
就在第二步落下,第三步将要抬起的一瞬,对方的身体忽然一僵。</p>
脖子似乎极其短暂的做了个将转未转的动作,紧接着整个人向上拔起的同时,向右侧偏移。</p>
就在这一刻,目标胸椎和腰椎结合部左侧,忽然出现了一个黑点。</p>
下一瞬,黑点猛然泛红。</p>
同时,目标身前大蓬的鲜血,直接喷在了雪地上……</p> 高倍瞄具在一千五至一千六百米上,观测视野是非常小的。</p>
所以,毛子才给狙击手配上辅助的观察手。</p>
刘毅没有观察手,所以他如果想靠一个人的力量,监控整片可能区域,基本是不可能的。</p>
抛开距离因素,只把可疑区域从左到右的仔细扫一遍,就要花上大量的时间。</p>
而且,S形观察期间,目标与观测范围错开的概率,要远大于被发现的可能。</p>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脑子的重要性了。</p>
刘毅从半坡摸到山顶,大概用了十五六分钟。</p>
而敌方狙击小组从刘毅此刻隐蔽的山头,斜插至东南方向远点第三道防线的东侧高点,直线距离大约一千七百米。</p>
加上上下坡的坡度,总距离应该超过了两千六百米。</p>
也就是说,敌方狙击小组此刻大致行进到两处山头之间的谷地,靠近东南方向山脚的位置。</p>
而敌方狙击小组,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视野,首选应该是山顶方向的西侧山脊线。</p>
因为,我方的第四道防线,在他们的西南方向。</p>
另外敌人肯定知道,现在有一支V-94丢了。</p>
所以,他们也会防备遭到远距离狙击。</p>
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树木较为稀疏的山顶范围。</p>
综合考量下,山顶西侧三分之一处的缓坡带,就成为了最理想的区域。</p>
敌方狙击小组有超过八成的可能,会奔着那片区域去。</p>
然后在那里,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狙击阵地。</p>
有了目标位置,刘毅通过山势走向,就能大致估算出对方上山的线路。</p>
再节选出一段视野相对较好的地段,预先估算出两点间的距离,以及其它射击参数。</p>
然后,边根据风速风向的变化修正诸元,边锁定观测区域,耐心的等候目标出现。</p>
一切正如预料的一般,大约五分钟后,两个身影一前一后的出现在了刘毅预判区域的下端。</p>
前方是拎着野牛的观察手,后面大约两米的位置,是背着V-94的狙击手。</p>
为了保证狙击手的状态稳定,所以两人的行进速度不算快。</p>
这给了刘毅充分的修正时间。</p>
快速将瞄镜装到导轨上,卡紧锁死后,通过瞄镜视野,仔细观察与目标之间无规则飘散的冰晶。</p>
左右打旋……斜上斜下……有快有慢。</p>
凝神静气,由近至远一层层推远的同时,默默计算每一个冰晶弧线,所代表的乱流方向、强度,以及对弹道的影响。</p>
加减加减、正负补差、修正、修正……</p>
超过二十次的反复精确后,刘毅左手以极轻的力度,将瞄镜上方旋钮微调了半个刻度,又把左侧旋钮上调了一个刻度。</p>
一丝一丝的将肩膀右提了一线,瞄镜十字套牢目标的侧背部,依照对方的行进方向,又缓缓上提了一个刻度。</p>
标距显示,瞄镜距离目标,一千三百六十米,余三分之个标线刻度。</p>
就在刘毅食指开始发力的一刻,空气中飞舞的冰晶轨迹大变。</p>
风力增强了,引动着两个山隘之间的乱流,出现了新的变化。</p>
而此刻,目标只要在向上步行七步左右,就穿过了整个登山线路中,遮挡最为稀疏的地段。</p>
重新修正,寻找下一片有空档造成击杀的区域?</p>
想法只在刘毅的脑子里过了一瞬,便被否决掉了。</p>
右眼原本缩成一点的瞳孔,随着关注点位的变化,瞬间放大。</p>
然后依照刘毅的注意力,在视界中流转的冰晶间,由近点瞬间推远。</p>
最终再次缩成一点,牢牢的定格在目标的背上。</p>
超过二十颗随着气流飞舞的冰晶,瞬间在刘毅的脑子里形成了一道交叠的轨迹图。</p>
立体的虚拟空间图样构建完成的一瞬,大脑已经依照惯性得出了修正补差。</p>
没有用手对瞄具进行补差修整,全凭感觉将枪口向左微移了一丝。</p>
随即,右手食指压下扳机。</p>
“嘭~”</p>
巨大的击发声,透过右耳中塞着的布团,直冲耳蜗。</p>
刘毅恍若未觉,眼睛死死的盯着瞄镜中的目标,和两者之间疾速推远的同时,始终在不停微微波动的弹道。</p>
枪响后目标毫无反应,正常向前迈了一步,然后又迈了一步。</p>
就在第二步落下,第三步将要抬起的一瞬,对方的身体忽然一僵。</p>
脖子似乎极其短暂的做了个将转未转的动作,紧接着整个人向上拔起的同时,向右侧偏移。</p>
就在这一刻,目标胸椎和腰椎结合部左侧,忽然出现了一个黑点。</p>
下一瞬,黑点猛然泛红。</p>
同时,目标身前大蓬的鲜血,直接喷在了雪地上……</p> 高倍瞄具在一千五至一千六百米上,观测视野是非常小的。</p>
所以,毛子才给狙击手配上辅助的观察手。</p>
刘毅没有观察手,所以他如果想靠一个人的力量,监控整片可能区域,基本是不可能的。</p>
抛开距离因素,只把可疑区域从左到右的仔细扫一遍,就要花上大量的时间。</p>
而且,S形观察期间,目标与观测范围错开的概率,要远大于被发现的可能。</p>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脑子的重要性了。</p>
刘毅从半坡摸到山顶,大概用了十五六分钟。</p>
而敌方狙击小组从刘毅此刻隐蔽的山头,斜插至东南方向远点第三道防线的东侧高点,直线距离大约一千七百米。</p>
加上上下坡的坡度,总距离应该超过了两千六百米。</p>
也就是说,敌方狙击小组此刻大致行进到两处山头之间的谷地,靠近东南方向山脚的位置。</p>
而敌方狙击小组,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视野,首选应该是山顶方向的西侧山脊线。</p>
因为,我方的第四道防线,在他们的西南方向。</p>
另外敌人肯定知道,现在有一支V-94丢了。</p>
所以,他们也会防备遭到远距离狙击。</p>
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树木较为稀疏的山顶范围。</p>
综合考量下,山顶西侧三分之一处的缓坡带,就成为了最理想的区域。</p>
敌方狙击小组有超过八成的可能,会奔着那片区域去。</p>
然后在那里,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狙击阵地。</p>
有了目标位置,刘毅通过山势走向,就能大致估算出对方上山的线路。</p>
再节选出一段视野相对较好的地段,预先估算出两点间的距离,以及其它射击参数。</p>
然后,边根据风速风向的变化修正诸元,边锁定观测区域,耐心的等候目标出现。</p>
一切正如预料的一般,大约五分钟后,两个身影一前一后的出现在了刘毅预判区域的下端。</p>
前方是拎着野牛的观察手,后面大约两米的位置,是背着V-94的狙击手。</p>
为了保证狙击手的状态稳定,所以两人的行进速度不算快。</p>
这给了刘毅充分的修正时间。</p>
快速将瞄镜装到导轨上,卡紧锁死后,通过瞄镜视野,仔细观察与目标之间无规则飘散的冰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