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华雄难道真的如此厉害。”
诸葛亮心绪难平。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事实。
这些日子他的所见所闻早已说明了这一点。
参观完甘宁的水师,几人也有些乏了,便来到了甘宁的指挥所,暂时休息。
周仓向甘宁讨教一些水军训练的问题,而诸葛亮兄弟二人则打量着甘宁的指挥所。
很快诸葛亮的目光便被桌面上的一本厚厚的册子吸引。
看到诸葛亮盯着自己桌子上的册子看,甘宁含笑解释道:“这是主公交给我的练兵之法,其实也不算秘密,先生若想看,可以随便翻阅。”
“华侯还真是有心了,区区练兵之法,竟能写得这么厚,我倒要看看他到底有何的高见!”
诸葛亮语气中颇有几分不屑,毕竟论练水军,他诸葛亮是这方面的专家。
而且华雄闻名天下的是骑兵。
一个北方的旱鸭子,恐怕看到水都会晕船,写这么厚一摞册子,未免有纸上论兵的嫌疑。
拿起手中的册子,其身旁的诸葛均也凑了过来。
不管是陆军还是水师,从商周战国再到秦汉,代代演变探拓,到如今几乎已经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支虎狼之师,那是要经过无数场战役的升华,脚踩万千白骨,用鲜血浸染出来的。
即便是有识将领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出革新,那也只是溪注汪洋,哪里需要写得到这么厚一本册子。可两人仅仅是翻到前几页,脸上的微笑便渐渐僵住了,越往下看,脸上的表情就越是震惊。
饶是诸葛亮看书一目十行,最善于抓取其中精华,可在看华雄这本小册子的时候,都不由得放慢了目
光。
因为这本册子的每句话,甚至每一个字对他而言,都如同精华般的存在。
一连看了数页后,两人皆是不由瞳孔凸出,充满了惊讶。
华雄的小册子第一部分内容,写的是兵马的挑选。
诸侯的兵将来源参差不齐,有的是走投无路的困苦平民,有的是乡士豪绅的家奴下丁,甚至还有山贼盗摸之辈,以及敌营降兵。
但无论来源如何,华雄都不会一慨而论,身强体壮,勇武过人的人并非他的首选。
其首要重点重点标准是,纪律强,听指挥。
看到这里,诸葛亮仔细一想便理解了华雄的用意。
军队作战那是团队协作,整体如一,从上到下悉听军令,如此才能在临战列阵时真正达到令行禁止。至于个人武力,在万千将士为一个整体的方正中那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当然。
华雄的小册子也有提到,并非那些武艺非凡却纪律性不强的人不选,这种人会编入到另一个部分,名为特战队。
诸葛亮作为一个练兵行家,他不难理解华雄册子中所提的特战队。
因为在他心里早已萌生了类似的想法,事实上如果若是没有华雄这个异类将他掳来,在他投身刘备阵营后,也曾经组建过一支无当飞军。
可显然对于这种兵种的理解,他此刻内心的想法远远没有华雄高明。
他想的仅仅是把兵将中的较为厉害的人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以一敌百特战团队。
但华雄所描述的特战队作用可不仅仅于此,而是主要用于斩首等行动,将他们训练成机动性很强的,类似于刺客一类的死士。
而且华雄还在册中作出了超越常人的解释。
那些身上匪气重的人往往更重义气,正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便是形容这些人,华雄组建的这种特战队,完全可以说是物尽其用。
华雄能将挑选士兵的方式,延伸到考虑人性的领域,这是诸葛亮做梦都想不出来的。
毫无疑问,华雄挑兵调将的方式更具实用性。
发明创造和训练兵将,都是诸葛亮在心中引以为傲的特长。
在华雄没有出现之前,他自诩当世第二,只怕没人敢任第一。
他自己也曾推导在传统练兵上的一些问题,也曾想过如何革除弊病。
可华雄册子中所载,他深知自己是万万想不到这些的。
他不得不打心底承认,华雄在这二者的造诣上,其独到的见识貌似真的比自己要高上几分。
当诸葛亮再往后翻到第二部分时。
诸葛均终于从第一部分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当他看到兄长手中册子的第二部分内容时。
不由质疑出声:“这兵将的伙食有必要分得那么细致吗?想要安抚将士直接给银两应该会更好吧?毕竟很多士兵都是有家眷的。”
诸葛均的质疑的确不无道理,既然提到伙食,那必然是安抚军中将士的温饱。
可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他相信诸多将士心系都不是自己的温饱问题,而是日夜盼着自己锦绣归乡的家人。
与其琐碎地去分清楚军粮,倒还不如加大将士战亡的补助,解决掉士兵们的后顾之忧。
但诸葛亮却神情专注地阅读着小册子的内容,对诸葛均的话仿若未闻。
倒是一旁的甘宁笑了起来,玩味地笑道:“在刚刚看到这个内容的时候,本将也是这么想的。”
诸葛均闻言,诧异向甘宁求解。
甘宁则卖了个关子装了个比:“先生读完自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