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能够得到冀州,与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汝南袁家,在汉末时期可说是闻名天下,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袁氏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其中也包括了冀州。
讲道理,无论袁绍鸠占鹊巢这一手究竟有多漂亮,他毕竟是一个外来者。身为外来者的他能如此顺利的占据冀州,本身也是说不过去的事情。韩馥是无能不假,但是却并不是一个暴戾的人,在冀州的这段时间不敢说将冀州弄的国泰民安,好歹也没有到天怒人怨的地步。
在韩馥打算将冀州让给袁绍的时候,沮授和其他的一些文武官吏更是劝阻韩馥,可见韩馥在冀州还是有些人望的。
(公元191年,在韩馥打算出让冀州时,沮授与长史耿武、别驾闵纯劝谏说:“冀州虽然狭小,能披甲上阵的有百万人,粮食够支撑十年。袁绍以一个外来人和正处穷困的军队,仰我鼻息,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给他喂奶,立刻可以将其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韩馥没有同意。)
这种情况下,袁绍能够顺利的接手冀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袁氏在冀州的影响力。冀州许多的官吏都是袁氏曾经的门生故吏,对于袁绍接任冀州牧这点,这些人都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意见,何况当时的袁绍还是讨董联军的盟主,就连韩馥理论上讲也在袁绍之下。
相较之下,严绍的严家就真的是...
就如之前说过的一样,要不是因为严绍的横空出世,过了这一代,严家估计也就要从世家之中除名了。
毕竟所谓的世家,一个靠的是实力,再一个靠的就是有人在官场上做官。
就好象经商为主的糜家,在州内也有糜竺给陶谦做别驾,其他的世家也大致如此。若是家中没有可以做官的人,基本上就不能称之为世家。
就连看似英雄无敌的孙策,起家靠的也是自己父亲积累下来的名望以及部将,尤其是韩当、黄盖等部将的效力,才能轻易的拿下整个江东,不然单靠孙策自己一个人说实在的,还是很吃力的。更不用提曹操了,曹操起兵的主要助力就是他的曹家以及夏侯家,手下的武将也有相当数量都是这两家出身,不然后世在讨论曹氏将领的时候,也就不会分为内姓和外姓了。
可以说整个三国时代,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世家,就是刘备,在起兵之前,也都喜欢以自己宗室的身份作为宣传。等到他宗室的身份得到确认了以后,皇叔更是成了他的标签,也让许多仍旧忠于汉室的人争相都靠。
至于袁绍为什么会得到消息,这个到是不难猜想。
赤壁之战前,曹操帐下的文武官吏,几乎超过半数都与袁绍有私底下的联系。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严绍的青州境内当然也是如此,其中会出现一两个叛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或者说要是严绍帐下真的都那么团结一致,那才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不过严绍会想主动讨伐袁绍,确实让袁绍觉得有些意外。毕竟现阶段的话,袁绍与严绍都有各自的主要冲突对象,袁绍自然是公孙瓒,而严绍的对象则是曹操。现在严绍弃曹操而选袁绍,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一一一一一一分割线一一一一一一
暂且不提选谁做对手的问题,
自己手底下出了奸细这种事情,严绍自然是不清楚的。不过就算是知道了,恐怕他也不会在意就是了,想要得到一个人的效忠很容易,得到三五个人的效忠也很容易,就算是十个人的效忠也是如此,可是想要得到二十个,五十个甚至是一百个人的忠诚,这就很困难了。
严绍是个现实的人,从来都不会考虑那些过于理想的事情,更不会指望着自己手底下的人全都对自己忠心耿耿,对他来说,只要将自己所有的对手都击败了,也就可以了。
至于忠诚,尽力维系吧,若是真的不行,也是不能强求的事情。
临淄城外,望着已经离去的马超以及赵云等一行,严绍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怎么,主公还舍不得子龙吗...”注意到严绍叹气的动作,他旁边的谋士贾诩带着笑意问道。
寒风凛冽,随着时间,白雪渐渐消融,温度变得刺骨的寒冷。
住在北方的人都知道的一句话,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如何的寒冷,只有在冰雪消融的时候才是最寒冷的,眼下,就是这么一个寒冷的时期。
所以城墙上的一众人,包括那些军士们几乎都穿着厚厚的衣服来抵御寒冬。这自然也包括了诸如贾诩等文人谋士了。他们的身子骨可是连普通的军士也未必比的上的,嗯,除了像徐庶那样的以外,其他的几乎都是如此。
“是啊...”眼见着那一行人的身影渐渐消失,严绍转过身来。“说实在的,还真有那么点不自在。尤其是眼下正是最要紧的时间,我麾下最重要的武将和谋士一块离开了,说不奇怪是不可能的...”
“主公放心,等到公仁和子龙成功的劝说了马腾,他们自然会回来的...”贾诩安抚道。
他们毕竟不可能长时间的停留在长安,事情搞定了,就要尽快回来了。
“那也未必,万一子龙还打算在长安度个蜜月呢...”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领,严绍调笑的道。
寒风凛冽,不过来到这个时代以后,严绍多少也习惯了这种气候,同时也算是理解了为什么古人都喜欢穿裘衣了。不像后世,这个时代的御寒手段比较少,尤其是在棉花没有出现之前。
棉花这种东西,到不是说中国本身并没有棉花,不过古代的中国尤其是在南北朝以前,只有能给枕头用的木棉而已。换句话说,像是后世的棉衣一类的东西,在古代还是很少见的,人们能够用以御寒的手段少的可怜。
也正是因为这个关系,裘衣才成了这个时代最喜欢用的一种赖以御寒的衣服,当然,前提是仅限于达官贵人们。
毕竟这种用动物皮毛弄出来的衣服,除了达官贵人之外,也就只有一些猎户能用的起了。
望着严绍那有些猥琐的表情,贾诩有些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