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半天,几个小吏才将这马车赶出热闹的街面,却已经是黄昏时分,天色不早,各家店铺有开的晚的,已经开始挂起了照明的灯笼。
而那刘管家吵的不可开交、天昏地暗,回头去不见了马车,更要紧的是少爷也不见了,不禁大吃一惊,心中焦急万分。
得嘞,这为了区区十两银子,吵了半天假,骂了半天街,到头来把少爷给弄丢了,这还了得?!
于是赶紧收敛了刚才吵架时的嚣张跋扈,换了一副亲切和蔼的笑脸,向附近的店铺商家询问他家少爷和马车的下落,最终不知赔了多少笑脸,遭了多少奚落,才好不容易打听到,人是被巡街的小吏给带走了。
这下这刘管家心里总算是有了底,也就赶紧收拾东西,不再为了十两银子继续扯皮了,而是马不停蹄的往城东的扬州市署走。
隋朝时期,中央设有“太府寺”,长官太府卿“掌邦国财货,总京师四市、平准、左右藏、常平八署之官属;举其纲目,修其职务”。又有“太府少卿”为副职,专“以二法平物一曰度量,二曰权衡;凡四方之贡赋,百官之俸秩,谨其出纳而为之节制焉。凡祭祀则供其币”。
由于太府寺所掌邦国财货、四方贡赋皆属于国家财政的重头,所以其长官地位高,如所置太府卿一人,少卿二人,责权重大。
但是,对市场交换等事务的具体管理则是由其下属机构“市署”及其属官“市令”“丞”等完成的。
“太府寺”下又设有“都市署”和“平准署”等机构作为都城市场管理的职能部门,其长官皆称为“令”,即市令和平准令;副职日“丞”。前者掌管民间物货交易,后者负责官府物货的交易。
“两京都市署”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市场——长安东、西两市和东都洛阳南、北两市的直接管理机构,长官“令”、“丞”是管理两京市场的实质性人物。
在京都令、丞以下还设有录事、府、史、典事、掌固等吏员,做具体事务。“平准署”作为专管官府市易的机构,唐承隋制“隶太府”,设“令二人,丞四人掌官市易”。“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则以时出货”,凡没官之物亦由它出售。由于平准署所管的物货交易较为单一,故其令、丞的地位不如“市令”:平准令,从七品下;丞,从八品下,其下也有录事、府、史、监事、典事、贾人、掌固等随员。
而在隋朝时期,作为隋唐九州之一的扬州,已经发展成了高度的繁华地带,甚至有种说法是江南之地皆称为扬州。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从而促进了扬州经济的繁荣;优越的地理位置: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位于水陆枢纽。
隋朝时期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扬州属于经济型城市,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