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这里还有一节课,所以,同学们大都带了书本过来。
放眼要去,坐无虚席的教室里挤满了人,大家面前的桌面上,几乎都摆放着一本《考古学理论》。
这节专业课是学院一个享有盛誉的老教授亲自授课,听同学们说,除了这位教授,学院的其他教授都是很少来亲自代课的。
最近的这些年,形成了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大学教授本来教授学生学业是本职所在,然而,却只有越来越少的教授愿意来代课了。
教授们为什么不愿意上课呢?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给中国人留下了十六字真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本来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里,这十六个字是羞答答地藏在中国人心里、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公开表现出来的大义,则是我的那位老祖宗更早留下的另外五个字,“君子不言利”。
但是现在不同了,凡事讲究追求个“利益最大化”,讲究个“投入产出比”。市场经济下,企业和企业家们在遵纪守法前提下这么做无可厚非。
但如果所有行业、所有人都这么想,麻烦就来了。特别是教育界。“教育产业化”已经提出不是一天了。
那么,现在的教授,他们的工作有哪些呢?
首先是带博士硕士研究生,给学生上课。在所有这些工作里,对于教授个人而言,投入产出比最低、利益最小化的,就是给学生上课,特指给本科生上课。
其次是写论文,特别是发表在列入制定索引目录的那些什么一级二级核心刊物上的论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且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评定各种待遇的先决条件;
最后是搞科研,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后面都跟着数额不等的科研经费。搞好科研,不仅有名而且有利,可以正大光明致富。
只有给本科生上课,属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只有辛苦没有回报的活。
教授们当然不愿意干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位知名教授还能坚持亲自来授课,已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他早已经是一家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的高级顾问,有着丰厚的报酬,随便出去做一个报告都能有相当可观的收入。
可以说,学校的这点待遇已经是十分微薄了,搁一般的教授如果是这种情况早就不来亲自代课了,最多是让自己的研究生来帮着代一下课。
只有这位教授,头上顶着许多高大上的头衔不说,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补贴的专家,他竟然还能亲自来为本科生代课,这样的机会自然是极为难得!
片刻之后,随着铃声的响起,一个矫健的身影迈入走进了教室。
一个目光矍铄的中年人,戴着宽大的眼镜,站到讲台跟前,放下自己的公文包,拿出一,在环视四周后,便开始讲课。
随后,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教授那极富魅力的讲课声开始传播开来。
教室里大家都很认真的听着,而挨着走廊的墙边,一张课桌前,一个年轻人却是神情紧张的一边听着课,一边手里还在看着一写着一本作业,仔细看去,显然是一本《机械工程制造学》。
这奇怪的操作,倒是没有引起旁人的注意,因为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着教授的课,根本对他无暇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