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先是思索了片刻,而后道:“你说的是骊山书院?”
“你听说过骊山书院?”苏墨此时有些惊讶,没想到王绩隐居桃林之中,竟然也听说过骊山书院的名头。
“我虽然隐居此地,但并不是与世隔绝,更何况骊山书院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这两日有学生来请教时曾听他们谈论过。”
王绩此刻才恢复正经,不再一副酒鬼模样。
“既然你知道骊山书院,若书院请你前去教书,你愿意吗?”苏墨询问道。
“不愿。”
“为什么?”
“一座昙花一现的书院而已,开不长久,我为何要去。”
听到王绩的回答,苏墨眉头微皱。
“此话怎讲?”
“我也猜出了你的身份,你应该就是万象阁主苏墨吧,开一家书院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更何况你打破了长安城的规矩,不但向平民学生开放,而且还不收学费,我不可否认,此举确实能提供给平民学生便利,但你想过没有,天下这样的平民学子有多少,你小小一个书院又能改变多少?”
“一旦书院招收学生达到极限,先不说书院免费是否负担得起开销,之后将会形成新一轮不公平的局面,只有一小部分平民学生能到你的骊山书院就学,那剩下的呢,还不是被抛弃,就此看来,与长安城中那些势利书院又有什么区别。”
苏墨认真听着王绩所说,这些问题他在刚有创办书院的念头时就想到过。
若骊山书院与长安城其他书院一样,单纯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创立,确实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可在苏墨的设想中,科举考试并不是骊山书院全部,更多会偏向面向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培养。
那就意味着培养一个学生的周期并不会太长,不会出现十年寒窗那样的局面,待实用性理念传播出去,从骊山出去的每一位学子,都能成为老师,理念所到之处,即是书院。
到时候虽骊山书院只有一家,但骊山的理念却能遍布天下,可以造福整个社会。
苏墨将思维整理好后反问王绩:“你觉得一个平民学子最好的出路是什么?”
“当然是参加科举,入朝堂当官。”王绩神色微变,不知道苏墨为何要问他这个。
“但我认为不是,如今天下,并非只有科举一条出路,单单说‘农’这一道,也许被人们认为是末流,但这才是朝廷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的根基,如今天灾时有,饿殍遍地,若种得良田万倾,拯救无数人的性命,难道不是大成就?”
“骊山书院所为不只是科举一道,农、工、商等无数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都将是我骊山书院所要教授的目标。”
“骊山书院所求不过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苏墨站起,带着一身浩然之气,仰望苍穹道。
这一幕彻底震住了王绩,他听到那四句话,不知为何,早已古井无波的心却蓦然激动了起来,此刻的苏墨,让他回忆起了初入朝堂无所畏惧的自己。
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呆在这小小木屋有何意思?
苏墨一席话将王绩说得热血沸腾,“腾”一声猛的站了起来。
“这骊山书院我去定了!待我收拾收拾,就跟你们去骊山书院。”
听到王绩答应当老师后,苏墨揉了揉脖子,抬头看天久了也会累,刚刚那些热血沸腾的话代入感太强,看样子王绩还是有一颗热血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