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那时在荷兰人手上。两千多荷兰人仗着洋枪洋炮霸占着台湾。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人登陆台湾,利用人数优势包围了荷兰人。半年后,荷兰人弹尽粮绝缴械投降,灰溜溜离开台湾。
郑成功胜利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得病死了。他的儿子郑经接过反清复明的大旗又坚持了二十年。但是到了孙子辈,大旗倒了。他的孙子投降了清朝康熙皇帝。
康熙登极时只有7、8岁。顺治指定的四位辅政大臣替他打理朝政。
顺治之所以不让同姓王爷辅政是吸取了多尔衮欺凌幼主专权谋逆的教训。他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几位异性大臣辅佐康熙。他以为四个人互相牵制,不会出现专权独断架空皇权的问题。
四位辅政大臣在执政初期尚能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对皇室忠心耿耿,为巩固满清的统治而尽心尽力。但在索尼死后,鳌拜开始独揽大权,俨然多尔衮再世。
索尼死前已经发现鳌拜有专权独断的苗头,提议让康熙亲政,防止鳌拜专权乱政。他对孝庄太后,也就是当年的庄妃,说:顺治皇帝是14岁亲政。康熙皇帝也14岁了,是时候亲政了。
康熙其实只有13周岁。古时说岁数按虚岁说。虚岁把怀胎十月也算一岁,所以虚岁要比周岁大一岁。
太后担心康熙年岁太小,压不住这些老臣,不想答应,但搁不住索尼等人苦劝,同意了。这事就算定下来了。
康熙选吉日择良辰,行亲政礼。不过,索尼没有看到康熙亲政就病死了。
康熙亲政了,但辅政大臣并没有立即取消。孝庄太后信任辅政大臣,让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四大辅政大臣现在变成三大: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没有规定谁领衔。但遏必隆和鳌拜是一个旗的,遏必隆比较软弱,鳌拜比较强势,遏必隆事事都听鳌拜的,这样三大臣开会苏克萨哈永远是一票对两票,鳌拜便成了事实上的一把手。
鳌拜是清朝名将、三朝元老,战功显赫,威望巨大,同时又非常跋扈,独断专行。他把自己家当做朝堂。“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
苏克萨哈非常不满,总跟鳌拜干仗却屡战屡败。苏克萨哈一赌气,上书康熙辞职。他说皇帝既然已经亲政了,我就没必要再保留辅政大臣的一职了。我申请辞职,退居二线。他虽然说的是他自己,可矛头对着鳌拜、遏必隆。我辞职了,你们也留不住。不让我干,咱谁都别想干,一拍两散。
鳌拜气坏了。他对康熙说苏克萨哈中途撂挑子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是对先皇的背叛,对皇上的蔑视,必须严惩。
康熙说他不干就不干了呗,没什么大不了的,用不着上纲上线。鳌拜不依不饶,说苏克萨哈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罗列了一大堆罪状,非要康熙杀掉苏克萨哈。
康熙吓一跳,不至于吧。即使你说的是真的,免职就可以了,不至于杀人吧。
鳌拜说必须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实际上是平他自己的愤。
康熙不同意。鳌拜竟然“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撸胳膊挽袖子咆哮朝堂,硬逼着康熙按他的意思办。
康熙坚决不同意。鳌拜索性不理康熙,自行下令把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并且满门抄斩。
康熙又惊又怒。我没亲政,你不经我同意下令也就罢了。现在我已经亲政了,你还越过我下令,也太不把我这个皇上看在眼里了吧。康熙认为鳌拜对皇权是个威胁,决意除掉鳌拜夺回大权。
但康熙刚上台不久立足未稳,人头都没混熟,搬掉鳌拜这个辅政大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鳌拜手里握着兵权,逼急了造反也不容易对付。康熙不得不先耐下性子忍着。
康熙一直忍了两年。在这两年里他欲擒故纵不断给鳌拜升官进爵。鳌拜以为皇帝软弱,不敢拿他怎么的,更加得意妄为。康熙一面让他充分表演,一面暗中张罗办鳌拜的准备工作。
康熙招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伙入宫,名义上是陪他练摔跤,实际上是扩招贴身侍卫。
终于有一天,康熙招鳌拜入宫议事。鳌拜毫无戒备地孤身前往。康熙见他来了,立刻招呼他的侍卫把鳌拜抓起来。
康熙对捆得跟粽子似地鳌拜历数他的30条大罪。归根结底一句话:你眼里没我,专权擅政。我是皇上,你敢跟我吹胡子瞪眼睛,眼里还有没有王法?你说怎么办吧。
鳌拜已经是案板上的鱼,只能任人宰割,唯一能做的是请求康熙念在他往日功劳的份上,饶他一死。
康熙答应,令人将鳌拜下狱,判处无期徒刑。
他没有杀鳌拜,因为他跟鳌拜毕竟只是个人恩怨。鳌拜并非大奸大恶,祸国殃民,只不过对康熙不够尊重而已,目无领导,自行其是。鳌拜工作上还是认真负责的,没搞出过什么乱子,基本还是按照顺治的路子走。只是皇权和相权发生冲突的时候必定会激起皇帝的反击。
康熙把另一个辅政大臣遏必隆也贬了,正式接掌大权。
鳌拜后来死在狱中。康熙开始后悔自己的手段过于激烈,对人说鳌拜执政那些年干得其实挺不错的。为了表示歉意,他让鳌拜的儿子继承了鳌拜的爵位,算是给鳌拜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