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酒一愣之后,马上老实回答:和小妾生气呢。
朱元璋点点头,伸手掏出一副画,画上正是他坐在家里阴沉着脸生气的情景。
祭酒后背立刻冒出一层冷汗。他坐在自己家炕头上生气都被锦衣卫监视到,自己还有什么事能瞒得过皇帝?不管是溜窗根拔门缝还是收买了他的妻妾仆人,锦衣卫太厉害了,简直可以把人24小时置于鹰眼的监控之下。
好在祭酒实话实说,要么小命就悬了。朱元璋最恨别人说瞎话,说瞎话就是欺君,欺君就当斩,甭管什么事。
锦衣卫在监视方面的本事可见一斑。
锦衣卫不仅在监视方面是一绝,在审讯方面也是一绝。
锦衣卫非常了解皇帝心思,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走一个,用刑讯逼供使“肃反”扩大化。他们发明的刑具比武则天年代的来俊臣和周兴还厉害。他们在社会上造成的恐怖气氛也同样超过他们。
曾经身经百战、历经生死磨练的大将军蓝玉到了锦衣卫手里,稍加“修理”就老实地像绵羊,不但乖乖承认自己谋反的事实,还供出所谓反党集团的名单。名单上的人被一一请进锦衣卫后,无一例外地也交代了自己的反党事实,并提供一个新名单。锦衣卫再抓再审,再审再抓。最后一万多颗脑袋落地。
在特务政治的统治下,明朝官民生活在白色恐怖当中,在单位、在街上、在家里、在被窝里即使在梦里也不敢乱说乱动。
官员每天上班都跟小孩子上幼儿园一样千不情万不愿,可又不敢不去。
做朱元璋的官很难活到退休或者寿终正寝,不定哪一天因为什么事就挂了。口出怨言是罪,说瞎话也是罪,贪污更是大罪。朱元璋的“重典”之下,什么罪都提高一档,按“严打”标准处理。
“重典”之下,官员胆战心惊,老老实实,唯唯诺诺,不敢乱说乱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朱元璋刑罚过重也招来臣下的劝谏,但朱元璋睬都不睬。有个家伙“死谏”惹恼了朱元璋,真就成全了他,在朝堂之上被活活打死。
太子朱标是一个非常仁慈的人。他规劝父亲:“诛夷过滥,恐伤和气”。滥杀会伤了天地间祥瑞之气,破坏和谐社会。
朱元璋大怒,扔给他一根荆棘枝,让他捡起来。朱标怕刺扎手不敢拿。朱元璋冷冷地说:我这是在替你拔刺!是在为你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这句话常被用来说明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清洗朝廷的动机。儿子过于仁慈,不够狠。朱元璋怕他镇不住功高势大的臣下,所以甘背骂名,替他预先“拔刺”。这很有点慈父的意思,但方式方法有点太那个了。
知父莫如子。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上有良君,下有良民。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百姓。
“帝怒,即移所坐榻射之”。朱元璋大怒,抄起椅子就扔了过去。太子吓得扭头就跑。朱元璋在后面追着打。
“帝怒”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好心当成驴肝肺,怒儿子不识好歹;一是被戳到痛处,恨儿子柺着弯骂他是桀纣之君。
太子虽然跑掉了,但得罪了父亲——偏巧父亲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这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太子从此惶惶不可终日。虽然朱元璋并没有打主意杀他,他还是被巨大的精神压力压垮。没多久,死了。
太子死后,朱元璋很伤心。朱标是他最看重的儿子。他把朱标立为太子,把他写入党章,付出了很多心血培养他,没想到他却自绝于人民。
朱元璋肝肠寸断,一夜白头。
可是人已经死了,再怎么伤心也没有用。朱元璋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wén]为太孙。朱标虽然不在了,但朱元璋还是希望皇位在朱标一脉传承。
1398年,朱元璋这个假和尚终于被佛祖开恩接入了极乐世界。
朱元璋临死前下令让46个没有生育过嫔妃为他殉葬。
已经几乎绝迹的远古恶俗又在朱元璋手上复活了。
朱元璋因为刑罚过于残酷在历史上倍受争议,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他对历史做过的贡献。比如他是把中国人民从蒙古侵略者暴政下解放出来的开国皇帝。
任何一个让中国恢复统一的开国皇帝都是伟大的皇帝,何况是把中国人民从外族侵略者的奴役下解救出来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赶走了侵略者,让汉人不再做亡国奴,恢复了汉人消失百年的民族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是有很多毛病,比如猜忌心重,残酷嗜杀。但他的残暴是针对官吏而不是百姓。他从不祸祸百姓。相反他想方设法造福百姓。他本身就是贫苦人出身,重视百姓的疾苦。
朱元璋对中国有功,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他的过。比如海禁是他起的头。海禁政策不仅妨碍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也成为闭关锁国政策的肇始。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垄断地位不是他起的头,但是他定的型。中国在元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明朝也自然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但是,综合朱元璋的功和过,朱元璋仍不失为伟大的皇帝。单驱逐鞑虏一条就能让他吃一辈子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