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重农抑商。明朝的农业有所发展,但商业,尤其是外贸,相对于宋朝大踏步后退。
对于手工业,明太祖不重视也不抑制,相对于宋朝有一定的发展。
明太祖向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希望百姓留在家乡,专心生产。他要求“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农民因此不得不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每天就是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家睡觉。人员流动被认为是不安定因素。
明太祖把全国变成一个大集中营,或者说一个清心寡欲的大寺院。。
明太祖鼓励青壮年投入到生产当中。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明太祖嘱咐地方官要加以抚恤。八十岁以上老人享受酒肉粮食补贴。地方设立孤老院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
在他的努力下,国内的经济逐渐恢复,社会趋于安定。他的年号为“洪武”,史书因此称他的治下为“洪武之治”。
他在“救济斯民”的同时也致力于“立纲陈纪”,拨乱反正。
“立纲陈纪”用现在话讲就是推进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明太祖颁布了“大明律”,发行了“大诰[gào]”。大诰是配合贯彻“大明律”的普法教育读本,用一些活生生的案例来解读“大明律”,让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知法、守法。
他把学校建到乡村去,立社学,推行教化。社学在传授四书五经这些圣人之说的同时也进行普法教育。《大诰》是学校的必修课。
明太祖恢复了科举,让学生们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明太祖要求科举考试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更不许表达与四书五经不符的见解。科举不考诗赋,只考政论。后来又对文章的格式做了严格要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
八股文有点类似诗赋与政论的混合体,既要求格式韵律,对仗排偶,又要求论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考一篇八股文等于把诗赋、政论一起考了。你必须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并且精通四书五经,才能写出一篇好的八股文。但是又要求技巧,又要求内容,这难度就大了。尤其是后来越来越强调格式,多个字少个字都不行,把八股文弄得华而不实,言而无物,成了形式主义的代名词。
不过最遭人诟病还是科举限定四书五经,限定了人们的思想。考生们的论述都统一来自四书五经,无非考的是谁课本背得熟,对圣人的观点理解得透。那自己的观点呢?自己的思想呢?没有了。如果有,那就是零分。比如人家让你阐述“君是臣纲”,你抛开四书五经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阐述,那不是找挨打吗?你要从民主自由的角度阐述,挨打那是便宜你,没准会问你个颠覆国家政权罪。
古代言必称孔孟程朱,文革时期是马恩列斯毛,都试图用一种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古有八股文,今有“党八股”,都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物。
MZD写过一篇文章“反对党八股”,“提倡科学和民主”。“科学和民主”的确是治愈教条主义、八股文以及一切形式的思想垄断的良药。但可惜的是MZD只是随口那么一说,并没有真正照做。他本人其实是最不讲“科学和民主”的。试看“DYJ”、“放卫星”、“反右”、“文革”,哪一样算是“科学和民主”?
他写那篇文章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大家尽量把文章写得短小精炼一些,不要言而无物,搞得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他对统一思想更加看重。文革惨祸的发生就是源于他对一切“离经叛道”言行的剿杀。
明太祖对统一思想也非常重视。四书五经就是他统一思想的工具。
明太祖特地让人重新审查四书五经,将其中有碍尊君的言论删除。孟子因为说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话,被明太祖定为审查重点。《孟子》一书被删节三分之一。
明太祖恢复科举推行教育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的考虑,希望培养百姓的服从精神以方便自己的统治。但这种服从精神被培养起来后,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僵化。
他对百姓他是以教育为主。但对于干部,他的原则是“乱世用重典”。
他首先加强对官员的政绩考核。称职的升职。不称职的降职。碌碌无为的罢职。贪污犯罪的交司法部门法办。
明太祖对官员贪污犯罪零容忍。他常说:“吾处乱世,不得不用重典”。元朝把我们国家搞得乱七八糟的,我必须得用严酷的刑罚才能拨乱反正,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明太祖是个非常严厉的老板。他经常告诫自己的臣子:不听话,打屁屁!没闲工夫跟你磨牙。
臣下犯错被他抓到,朝堂之上扒下裤子,“乒乓”一顿扳子。如果犯罪,那更了不得了。
明太祖最恨贪官。他说:我能宽恕廉洁官员的小过,但对贪虐之徒,再小的罪过也不宽恕。他规定:贪污60两纹银“剥皮实草”——就是把人剥皮做成“标本”,象布娃娃似的在皮囊里填草,悬挂在官府公堂外,作为一个特殊的警示牌以儆[jǐng]效尤。
60两纹银,搁现在也就合万把块钱,就得“剥皮实草”挂起来。这标准如果要放到现在,一个电线杆子挂仨也不够使。
不过,明太祖痛恨贪污,却舍不得高薪养廉,开给公务员的工资比唐宋低得多,养家都难。
唐朝白居易做县官时“吏禄三百石”。而明朝的七品官只有一百石,仅比唐朝一个马夫挣得略多些。白居易后来升为刺史,相当于市长,工资涨到两千石。明朝同级别的官只有五百上下。明朝的一品官才一千石。
虽然说工资低不能作为贪污的理由,但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穷巴巴的官员天天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心里流过,能不动心思?明太祖不明其里还大发感慨:“本欲除贪,怎么朝杀而夕犯”!我的刑罚已经够残酷的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以身试法呢?
但话虽如此,管得严还是有用的。明太祖一朝官吏相对清廉。据说明朝200年的清官,有三分之二在他这一朝。
明太祖对违法犯罪的官员绝不容忍,发现一个打击一个,发现一批就打击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