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淹死的士兵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士兵逃生至鹰岛。当他们发现自己被抛弃,万念俱灰,只得“伐木作舟为归计”。
一直瑟缩在附近的日本人兴奋起来,立即发射“鸣镝”(响箭)发动攻击。首领一挥战刀:“牙机给给(日语:冲啊)”,第一个冲向元军。宽袍大袖免裆裤塔拉板、头顶一根猪尾巴竖辫的日本武士双手紧握战刀踢里扑路跟在后面。
鹰岛上的元军战心已无,混战一天后弹尽粮绝,或死或伤或降,全军覆没。
日本俘虏了数万元军。他们把蒙古人、高丽人、北方汉人都杀了,只留下唐人。日本人管北方汉人也就是原金国的汉人叫汉人,管南方汉人也就是原南宋的人为唐人。日本人认为北方汉人已经被金人杂交了、同化了,不再是纯种的汉人。只有南方汉人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汉唐文化,是纯种的汉人。日本人一向敬仰唐朝,对“唐人”也另眼看待。
“神风”再次救了日本。
不过根据后世的研究,元军东征失败与其说败在神风之下不如说败在经验不足上面。东征元军的战船多是平底船。这种船吃水浅,抗风浪能力差,适合在内河航行,不适合跨海作战。另外,根据考古发现,沉船碎片没有一块超过三米,大都是一米以内。这就是说,战船是用小块木板板拼接而成。这样的战船别说台风就是普通风浪也难以承受。这可能是赶工期赶出的豆腐渣工程。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元军舰船停泊时靠得太近。史书说元军将领张禧率部到达日本后便让士兵弃舟登岸,安营扎寨,然后“约束战舰,各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风涛触击”。言外之意,别人不愿费事筑造壁垒,安营扎寨,就让士兵睡在船上,并且停船时挨得很近,没有想到防风浪的事情。有说法是元军为了减少船的摇晃,用铁链把战船都锁到一起,就像曹操在赤壁做的事一样。结果台风来了,挨在一起的战船互相碰撞都撞烂了。“禧所部独完”,只有张禧的战船完好无损。
不管怎么说吧,元军第二次东征大败而回。
忽必烈不甘心失败,意欲三攻日本。他安排江南人为他建造海船,提供水手,准备组建海军。
他先前造船是找高丽人。但是事实证明,高丽人造船水平太差,净糊弄事。他让造船技术高超的江南人为他建造适合海战的战舰。
但是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江南人仇恨蒙古人,不愿意为蒙古人做事,江南因此民变频发。
“江南盗贼,相挺而起,凡二百余所,皆由拘刷水手,兴造海船,民不聊生,激而成变”。
忽必烈只得暂停东征计划。
另外,原先臣服元朝的占城(南越)现在又反叛元朝,忽必烈认为征讨占城比征讨日本更重要。打下占城,以占城为跳板征服“海外诸藩”,向东南亚扩张,比东征日本小岛更具有价值。日本太穷了,什么资源都没有。“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占领了也没什么意思。而东南亚无论是面积还是资源都比日本多。
占城是安南(越南)的属国,先前随安南一起臣服蒙古。忽必烈在占城设置行省管理,计划利用占城作为远征军的后勤基地,让占城提供军粮。占城不干,反了。元朝的扩张计划被打乱。忽必烈对此非常恼火。他放下日本,派新附军南下征讨占城。
他东征和南征都有借机消耗新附军的意图在里面。从这个角度讲,东征还是南征都无所谓。
1283年,元军千艘战舰从广州出发横穿南海杀向占城。
占城集结20万人迎战。两军一交手,占城一战死五万,二战死六万。这仗没法再打下去了,占城向元军投降。元军以为完成了任务,接了降表,撤出占城。可谁想到,元军前脚走,占城后脚又反了。
忽必烈大怒,派兵借道安南再伐占城。他知道安南跟占城是一气的,打算假道伐虢连同安南一起实施占领。安南也不傻,看出忽必烈的歪心眼儿,拒不借道。元军于是先向安南发动进攻。
跟安南的战争把元军拖进了泥潭。
安南山高林密,酷热难耐。元军既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也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战斗力大打折扣。安南兵如果主动迎战,元军一定能战而胜之。但安南人不跟元军硬拼,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连都城都不要了,钻进丛林跟元军打游击战。这下元军没辙了。他们受不了安南的酷热,疫病在军中流行,最终只能选择撤军。安南这时来了精神,沿途设伏袭击元军。元军死战得脱,损失惨重。
忽必烈不服气,组织更大规模的征讨。
1287年,忽必烈派兵九万多人再讨安南。
元军杀入安南,“凡十七战,皆捷”。安南军队一面诱敌深入,坚壁清野,一面派兵袭击元军的粮道。很快元军因为缺粮而后撤。
安南军队抄小路抢在元军前面在元军必经的河道里埋下暗桩。元军到达后,安南军队利用涨潮之机发动进攻,然后假装败退将元军引入伏击圈。元军进入伏击圈后,两岸伏兵四起。与此同时,潮水迅速退去,露出河里的暗桩,元军的战舰东倒西歪,淹死元军士卒无数。元军溃败,夺路而逃。
元军两次南征安南都是大败而回。
越南不好打。蒙古人没打下来,美国人也没打下来。越南人像地老鼠一般往丛林里一钻,你得撒多大网、用多少人才能把它逮着?再先进的武器在这也不好使。打进去容易,待下去难,成本太高。
忽必烈不死心,还想打下去。但西北汗国进攻元朝使他不得不暂停扩张计划,御驾亲征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