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
黄巢和王仙芝都是私盐贩子起家。
黄巢靠贩盐发了财,虽不敢说富甲一方但至少不再为生计发愁。每日里骑骑马、射射箭、交交朋友、看看书,小日子过得不错。但是人都有得陇望蜀之心,富了还想贵。黄巢想通过科举挣个出身,荣宗耀祖。黄巢开始恶补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然后去参加科举。但是很不走运,黄巢屡次参加科举都落榜了。屡战屡败让他倍受打击,于是产生了社会不公和报复社会的想法。
他跟王仙芝不同,不是为了某种理想而起兵,仅仅是因为私怨,利用百姓的不满情绪聚众闹事。他不仅攻击官府也祸害无辜百姓,就像一只疯狗逮谁咬谁,残暴嗜杀,不分敌我。
黄巢起兵后自号“冲天大将军”。他这个“冲天”两字来自他的一首菊花诗。
黄巢落榜之后,失望之余曾经写过一首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充满暴戾之气的诗是黄巢精神状态的写照。“我花开后百花杀”,让人体会到一种我要得了势你们全玩完的杀气。最后两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让人联想到几年后冲天杀气笼罩长安城,满城黄金甲叶般的菊花花瓣幻化成尸横遍野。
黄巢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聚合了几千人加入王仙芝的起义军。
起义军在山东攻城拔寨,杀富济贫,扩充队伍,势力已经到达淮南。
唐僖宗调集周边藩镇的军队围剿起义军。山东是平卢镇的地盘。唐僖宗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招讨使,让他率领各藩镇组成的联军进剿起义军。
876年,各镇军队汇集山东,在沂州(山东临沂)与起义军展开大战。
王仙芝当时正在围攻沂州,没留神被跟踪而至的宋威反包围。起义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在官军四面攻击下四散奔逃。官军在打扫战场的时候见到一具疑似王仙芝的尸体,以为匪首已然毙命。官军击掌相庆,认为大功搞成。
各藩镇军队刚刚回归本营,忽然听说王仙芝又在河南现身。王仙芝重新聚合人马一连打下了八座城池。唐僖宗没奈何又赶紧把各路兵马叫回来。将士们刚进门,屁股还没坐稳又得出征,怒气冲天。
王仙芝在战斗中俘虏了汝州(河南汝州)刺史,通过他给皇上递话,表示愿意接受招安,也就是有条件地投降。
唐僖宗因为部队怨气太大不愿再打,同意招安王仙芝,封王仙芝入朝为官。
王仙芝非常高兴,打算金盆洗手。他毕竟和那些饥民不一样,为一顿饱饭不惜铤而走险。他是贩私盐的,家里不缺钱,他缺的是功名。他认为接受招安、入朝为官是不错的选择。
经过山东大败,王仙芝自信心也受损,觉得领着一帮乌合之众再折腾下去也没多大意思,不如利用手中的兵马做筹码和朝廷谈判、讲和。
但是黄巢不干。黄巢看到诏书只提了王仙芝一个人的名字,勃然大怒。就封你一人?没我们什么事?我们这五千弟兄怎么办?想当初你说要带我们横行天下,现如今你拍拍屁股跑了!黄巢越说越气,“哐”一拳,打了王仙芝一个满脸桃花开。起义军将士们也忿忿不平。
王仙芝怕众怒难犯,不敢接受招安。
当时起义军驻扎在蕲[qí]州(湖北黄冈蕲春县)。王仙芝纵兵在蕲州烧杀抢掠。蕲州百姓一半被杀,另一边逃出蕲州城。
王仙芝想以此显示自己跟官府彻底决裂,再没有跟官府和解的可能。
但是当他把屠刀对准无辜百姓的时候,也意味着他彻底抛弃了为百姓争“平均”的理想以及起义军的称号。此后起义军转变为没有理想和目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乱民。
王仙芝杀人明志。但黄巢仍不肯相信王仙芝。他带着两千乱民离开王仙芝。
乱军由此分裂,王仙芝、黄巢各自发展。
两支乱军在河南、山东一带打游击。半年后,他们在宋州(河南开封)相遇,合兵一处围攻宋州。
宋威率军救援,作战不利,也被围在宋州。唐僖宗再调七千忠武军去救宋威。两军内外夹击打败乱军,歼灭乱军两千人。
王仙芝和黄巢分头逃走。王仙芝转向湖北。黄巢返回山东。
王仙芝宋州战败之后先后七次向朝廷上表请求招安。但宋威认为王仙芝已经势弱,拿下指日可待。贪功心切的宋威扣下他的降书继续追击。宦官监军杨复光不想再打,派人诏安王仙芝。王仙芝派亲信部将去跟宦官洽谈投降事宜。宋威知道后,派兵在路上截杀王仙芝的使者。
王仙芝大怒,率军偷渡汉水杀入江陵。江陵没有防备被王仙芝攻破外城。恰好有五百沙陀骑兵驻扎在附近,闻讯赶来救援。五百沙陀骑兵杀入乱军阵营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王仙芝见势不妙,下令撤军。临走前,乱军在江陵城外疯狂地烧杀抢掠。江陵城外三十万户百姓被杀十之三四。
唐僖宗解除宋威招讨使职务,提拔副招讨使曾元裕为招讨使。
曾元裕率军追击王仙芝,在申州(河南信阳)追上王仙芝,斩杀上万人,招降遣散的也有上万人。
王仙芝逃到黄梅(湖北黄冈黄梅县)又被曾元裕追上。这回他跑不掉了。曾元裕将乱军包围,“杀五万余人,追斩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