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辕犁是之前直辕犁的改进型,轻便、灵活、省力,提高了劳动效率。这种犁一直用到现代才逐渐被机械化取代。
筒车或者叫水车相当于现在的抽水机,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明清时出现了以风力为动力的水车。
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可以缩短水稻的生长周期及节约土地。节约出来的时间和土地可用来耕种其他作物。
唐朝时南方农村实行一年两季耕种,北方两年三季。这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年出产粮食更多。
唐朝的农具和农业技术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没什么大发展,直到现代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南方一年三季,北方一年两季。农具方面已经很少人再用锄耙犁,基本上都实现机械化了。农业技术方面利用种子杂交、农药、化肥和大棚等种植技术,使亩产大大提高。
唐朝时水稻平均亩产三百多斤。这个亩产值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后来逐渐提高到八九百斤。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可以达到八九百公斤,也就是将近两千斤。
唐朝的商业非常发达。京城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各地的商人、货物都在这里集中。
周边国家的使者、客人、商人络绎不绝来到中国。中国的富饶和强盛令他们仰慕。很多人来这就不想走了,以拿到唐朝“绿卡”为荣。甚至有些国家派到唐朝的使节也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长安城内各种肤色的人操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广州港口进出的阿拉伯等国的商船比中国的商船都多。中国薄如蝉翼的纱绸、釉色绚丽的“唐三彩”陶瓷、茶叶等畅销海内外。菠菜、蘑菇、莴苣等蔬菜品种也是在这时传入中国。
日本在朝鲜跟唐朝交手以后发现唐朝的强大与先进,开始向唐朝学习。
日本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遣唐使学成回国后,天智天皇比着唐朝的葫芦画日本的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日本频频派出谴唐使来中国访问、学习。阿倍仲麻吕就是当时的日本留学生之一。他经过多年学习还考上过唐朝的进士,和大诗人王维、李白诗文往来。
中国高僧鉴真和尚也应邀东渡日本传播佛教,被尊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始祖。他的雕像被日本视为国宝。
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他们利用中文楷书的偏旁造出片假名,利用中文草书造出平假名。例如片假名的“ア”是汉字“阿”的一部分,平假名的“あ”是由汉字的“安”简化而来。片假名、平假名和汉字一起构成了日文的主体。至今日文中还在存在1000多个汉字。
日本人的传统建筑、剑道、茶道、插花、和服、木屐等,好多东西都是来源于唐朝。
男式和服至今还保留着唐装的样子,宽袍大袖,穿起来感觉倍儿飘逸。女式和服夸大了腰带和腰带结,像背了一个小枕头。
顺便说一句,现在中国流行的“唐装”和唐朝没有任何关系。那其实是清装,根据清朝的马褂改造而来。
唐朝的文化也进入繁荣期。
唐朝最有名的可能就要算唐诗了。那年代的唐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普及,人人都会哼上两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那年代追星族眼中的天王巨星。
在唐朝初年,大概只有“初唐四杰”支撑门面,其中包括7岁就写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神童骆宾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到了唐玄宗时期,大腕频出,有“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的贺知章、“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孟浩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王之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王昌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王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数不胜数。
除了诗歌,在文艺界的其他方面也是人才辈出,例如绘画家画圣吴道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还有歌唱家李龟年、舞蹈家杨贵妃、作曲家唐玄宗。
开元时期,“赋役宽平,百姓富庶”。人口接近五千万,相当于那时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口总和。
开元时期的粮价多则20文一斗,少则几文一斗。粮价低带动整个社会物价水平降低。当时号称“天下无贵物”,天底下简直没有什么东西让人觉得贵得买不起。
大诗人白居易以写实著称,他经常在诗里提到他的工资。他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跑出来“晒工资”的人。通过他的“工资条”可以了解当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
白居易做九品官时“俸钱万六千”。八品官“岁愧俸钱三十万”。五品官“俸钱四五万”。三品官“俸钱八九万”。二品官“月俸百千官二品”。退休后拿50%工资。“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按20文一斗米算,九品官工资可买米800斗,约10000斤。按现在1块5一斤米算,九品官工资相当于现在的15000元。九品官是最小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二品官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月薪相当于现在的9万人民币。
工资这么高,物价那么低,但凡能吃上皇粮的人当然可以说“天下无贵物”。
手头宽裕了也不能浪费。唐玄宗身体力行提倡节俭,抑制奢靡之风。他把宫中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统统当众焚毁,并且规定后妃以下者都不得佩戴珠玉,也禁止天下人开采珠玉。唐玄宗下《薄葬诏》推行薄葬,认为厚葬对死人无益对活人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