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年——655年?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唐太宗崩,葬昭陵。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一仍旧贯,有贞观之遗风”。
玄奘西行使印度和唐朝从此建立了联系。彼此使节来往不断。
后来戒日王死了,他的宰相阿罗那顺篡位为王。印度因而大乱。唐太宗不知道印度发生了变故,在天竺通路恢复后派王玄策带领一个使团出使印度。
王玄策到了印度。印度诸国像以往一样送来礼物。但是阿罗那顺派兵袭击了王玄策并且抢走礼物。唐朝使团被阿罗那顺俘获,只有王玄策几人逃脱。
王玄策跑到泥婆罗(尼泊尔),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复仇。吐蕃看在文成公主的面子上借兵一千。泥婆罗是吐蕃的附属国,看老大答应借兵自己也助兵七千。王玄策于是率领这八千人打回印度。
阿罗那顺率兵迎战。王玄策这边是骑兵。阿罗那顺那边是骑着大象的象兵军团,有大象上万头。
王玄策想出“火牛阵”的点子去对付象阵。他让人找来几十头牛,在牛尾巴上绑上火把,点燃火把后让牛去冲击象阵。大象见火牛冲过来纷纷躲闪。象背上的骑兵像下饺子一样劈里扑通摔下来,被自己的大象踩死。王玄策趁机发动进攻,一仗击溃阿罗那顺。
阿罗那顺侥幸逃走,退守都城。王玄策追上来把都城包围。阿罗那顺还想负隅顽抗。王玄策云梯、抛石机、火攻齐上,猛攻三个月攻破都城。
阿罗那顺在城破时跑了。他跑到东天竺借兵又杀了回来。王玄策设下口袋阵全歼印军,俘虏了阿罗那顺。
后人赞誉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没用唐朝一兵一卒就征服印度。
不过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古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称五天竺。戒日王其实是中天竺国王。他通过征战使其他四部臣服自己,名义上统一了印度,成为印度国王。阿罗那顺篡位成了中天竺国王兼名义上的印度国王。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实际上是指王玄策打败了中天竺,并非全印度。
王玄策打败阿罗那顺后,把阿罗那顺扣押的唐朝使团救了出来,然后收兵回国。
王玄策撤兵后,印度再次陷入分裂状态。
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和上千印度降臣回国复命。唐太宗得知王玄策的事迹非常惊奇,加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一种名誉加官)。
在印度俘虏中有一个方士号称活了200岁。唐太宗信以为真,向这人讨要长寿秘方。方士于是向唐太宗贡献自制的丹药。唐太宗吃了果然觉得精神大振,开始天天服用他炼制的丹药,没想到仅一年的功夫就送了命。
丹药是用金石烧炼而成,据说可以延年益寿。实际上这种用重金属和矿物质合成的丹药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唐太宗服用丹药后不仅没有延年益寿反倒使原有的病情加重,最终不治身亡。
有人说这个方士是为了给阿罗那顺报仇,利用丹药谋杀了唐太宗。
王玄策因此受到连累,终生不得重用。
唐太宗的武功至此达到顶峰。除了高丽没有打下来,唐太宗已经打下有史以来中国的最大版图。“东极于海(东海),西至焉耆(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尽林邑(越南),北抵大漠(蒙古),皆为州县”。再往远处的回纥、西突厥、吐蕃、印度等都臣服于唐朝。
唐太宗文治武功为300年大唐王朝打下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并未满足,仍在积极准备再次北伐高丽。
549年,唐太宗突然病情加重。太子李治昼夜不离身边伺候。唐太宗感觉自己恐怕不久于人世,让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进见,把李治托付给他们。
托付完身后事不久,唐太宗去世,享年52岁。
唐太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被称为千古名帝,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影响了后世统治者。
唐太宗逝世后葬入昭陵。
昭陵在十几年前动工修建。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死时留下遗言要求薄葬。她说盗墓贼图的是随葬的珍宝。如果墓里没有珍宝,盗墓贼就不会来挖坟掘墓。唐太宗于是安排人因山起陵,并且要求不放金玉等物。他说找百八十个工匠,干上几十天,是那么个意思就行了,不要搞那么复杂。他诏令子孙“永以为法”,要求后代把薄葬作为定制。
不过根据现存昭陵遗迹来看,昭陵绝不是百八十人干几十天能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