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赜即位后继续父亲的政策。他倡导节俭,轻刑减赋,抚恤灾民,清明吏治,推行礼教,使社会得到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萧赜虚心纳谏,下诏要求内外群臣大胆地指出他的过失,纠正弊端,并且推荐贤才帮他治理国家。对于官员,他要求加强政绩考核,根据政绩好坏进行赏罚。
江南连年丰收,但也避免不了有遭灾的地方。对于贫苦不能维持生活的人,他要求地方官给与抚恤。江北连年歉收。他下令减免田租,或延期交纳。
他治国十年,使社会风气有所好转,经济逐渐有了起色。人称“永明之治”。永明是他的年号。
在他的十年治理中也出现少许杂音,比方“却籍”之乱和萧子响之乱。
萧赜鉴于战乱频频使很多地方户籍管理混乱,决定重新核定户籍。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有些人在申报户籍时候有意瞒报或冒用其他人户籍,或者偷注爵位,偷改岁数,明明活着却说死了,明明在家却报失踪,明明活蹦乱跳着呢却说体弱多病无法参加劳动,企图少交或不交赋税。萧赜发现问题要求纠正并不过分。但是“却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一方面影响面广,损害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一方面刑罚太重,户籍弄虚作假要判十年劳改。百姓怨气很大。
有一个叫唐宇的算命先生,专看墓地风水。他认为自家祖坟有王者之气,于是聚众造反。社会上有大量怨民存在,唐宇发展很快,席卷整个江浙地区。地方军无力抵抗。萧道成派出正规军才把唐宇之乱镇压下去。
萧赜叫停了严惩措施,承诺既往不咎,放回先前流放的百姓,对百姓加以安抚。
萧子响是萧赜的儿子,向来喜欢舞刀弄枪的。他的卫队规模超过了萧赜规定的限额。他的长史刘寅给萧赜打了一个小报告,揭发了此事。萧赜责怪下来激怒了萧子响。萧子响一气之下把刘寅杀了。萧赜大怒,派人去抓他问罪。萧子响武力拘捕,打跑萧赜派来的队伍。萧赜被激怒,派兵讨伐,把萧子响杀了。但消气之后,萧赜非常后悔和伤心。
两次叛乱的规模都不算大,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毁了南齐的黄金十年。
北魏在这十年里也专心内政。
北魏治国的难度要比南齐大。公元480年之前的十年,北魏国内发生大规模叛乱20多起。加上对外战争,北魏一直战火不断。北魏自然灾害也接连不断,加之贪官污吏猖獗,政局和社会一直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冯太后在结束魏齐战争后决定休兵养民。她退居二线,让已经满14周岁的拓跋宏接手朝政。不过冯太后并非撒手不管,而是让拓跋宏负责日常工作,自己保留最后决定权。
拓跋宏的妃子林氏为拓跋宏生下一个儿子,被立为太子。邓太后按照北魏的旧例杀了林氏,把她的孩子接过来抚养。此后,她把工作重心又放在抚养太子上面。
拓跋宏信佛,主张慈悲为怀。遇到灾年,他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对于孤寡老人,他会记得给与一定的抚恤。有些农民青黄不接,他会借给他们粮食和种子。
他认为北魏的刑罚太残酷,不断修改刑罚。例如原来灭三族现在改为灭一门,灭门改为处决本人,其他刑罚也有所减轻。但对于贪官污吏,他反其道而行之,会加重刑罚。比方说,原来规定受贿价值十匹绢或接受馈赠价值二百匹绢才砍头,现在改为无论受贿多少都将被处死,接受馈赠超过一匹也处死。处罚非常严厉。
拓跋宏推崇汉文化,不仅自己学习也建立学校让皇室子孙接受汉文化教育,还建立孔庙让让鲜卑人去祭拜孔子。北魏的礼仪、制度几乎全盘照搬汉文化。拓跋宏穿着汉人皇帝穿的皇冠龙袍接受百官朝拜,并且为百官设计了五等官服。他仿照中国古代井田制的办法推行均田制,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让他们死时再还。同时他参照汉人的租税制度改进了自己的租税制度。他认为不孝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北魏法律只判处髡[kūn]刑(削发剃头的耻辱刑)太轻了,要求加重刑罚。
拓跋宏不喜欢战争。拓跋宏上台以来魏军基本都处于守势。柔然人来犯,拓跋宏也是赶走了事。好在柔然人势力衰弱,之前归附他们的高车等族纷纷脱离他们自立门户。柔然人势力更弱,对北魏的威胁越来越小。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了。
南齐派代表去北魏吊唁冯太后。南齐的官服是红色的。北魏这边不乐意,认为他们应该穿白色的丧服来参加追悼会,派人去交涉。南齐代表认为他们是南齐官方的使者必须穿官服。双方于是来来往往展开争论。
他们争论的过程和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争论的依据都是儒家的经典。最后南齐这边竟然还输了,乖乖穿着丧服丧帽进入丧堂。这说明北魏在汉文化方面已经浸染很深。南北朝在文化层面已经没什么差别。
冯太后死后,拓跋宏正式亲政。
拓跋宏亲政后开始深化体制改革,按照汉人模式全盘汉化。他按照儒家礼法建立明堂太庙,确定祭天与祭祖的礼仪。鲜卑人以前祭祀的乱七八糟的神全部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