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势力一起向周朝扑来。周朝东部领地很快沦陷。周朝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在此危急时刻,周公决定亲征。他“奉天子以令诸侯”,召集各路兵马前去迎战。
周公亲自带领一路军前去攻打“三监”,让姜子牙带领一路军前去阻击东夷。周公将叛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武庚战败北遁。周公让召公领一支军追剿武庚,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东渡黄河进入泗上地区,与姜子牙合兵一处反攻东夷。
周公先易后难,平灭反叛的各个小国之后总攻奄国。
这时召公已经灭掉武庚。他一直追到代国(河北蔚县)才追上武庚,一战把他消灭掉。随后他率兵赶到奄国参战。
奄国是东夷实力最强的诸侯,但跟周国还是没法比,最终战败投降。
周公并未收兵而是继续和姜子牙一起扫荡周边不肯臣服周朝的方国。有的方国被灭掉,有的方国被降服,有的方国逃到长江之南。据说周军灭国99个,降服600多个,最终彻底平定了华夏。
当年武王伐商只是占领了商朝的核心地区,外围方国和东夷并未臣服。商纣派往东夷的远征军也尚在。武王建国后继续挥军东征,但因为武王生病去世东征没有取得最终战果。“三监之乱”时,据说商纣的远征军跟东夷人一起进攻中原。周公不得不发起第二次东征。周公打败东夷人,商军远征军从此不知所踪。有人说自然解体了,有人说投降周朝了,有人说跟东夷跑了,甚至有人说他们渡海去了南美洲创造了著名的玛雅文明。
在美洲出土的3000年前的玉圭上竟然出现了甲骨文。有人因此猜想“印加帝国”其实应该是“殷家帝国”。失踪的殷商远征军原来东渡去了美洲。不过这只是一家之说,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
周公的东征历时三年,最终将华夏全部平定。
周公把管叔、武庚砍了头,蔡叔流放,霍叔贬为平民。他们的封国全部被取消。考虑到蔡叔的儿子不肯跟老爹同流合污,周公后来又恢复了蔡国,把蔡国交给了蔡叔的儿子。
殷国被取消了。商人的祖宗牌位被交给微子继承。微子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帝乙的长子启。微子也没掺和叛乱的事。周公把微子封到宋(河南商丘)。
殷国参与叛乱的人脖子上被栓上绳索押到东都洛阳做苦役。周公认为洛阳是华夏的中心,利于掌控中原,所以在那里建了一个新都城。这些殷民就成了洛阳的第一批建设者。剩下的殷民交给他的弟弟康叔看管。周公把朝歌一带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
周公东征灭了一大批封国,包括“三监”、殷国还有其他不肯臣服的方国,周朝现在手头又有一大批没主的土地等待分配。
周公于是再次分封诸侯。他先给姜子牙等一些有功之臣增加了封地,然后又另外封了71国。
周朝一共有多少个国?确切数字无从考证。通常的说法是3000个。
3000个诸侯国比现在的县都多。而那时的版图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三分之一。折算下来,那时的一个国也就相当于现在一个乡或一个镇。那时的人口大约千万左右。平均下来一个国只有几千人。按人口折算所谓诸侯不过是现在的村长、乡长而已。当然国有大小,人有多少。大国可能相当一个县,中国相当于一个镇,小国相当一个村。即便如此,武王召集八百诸侯会盟其实不过是召集当地的乡镇干部开会而已。
王畿要比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大,但也就相当于一个地级市。
周朝分封的国其实很少。绝大多数国都是祖传的,由早先的部落形成的国。能在史书留下名的国也很少,一百多个而已。绝大多数国还没来得及留名就被其他国所吞并。诸侯国越来越少,到战国时只剩下七个,最后被秦国全部吞并,一统天下。
周公东征之后,北到燕山,东到大海,南到长江的诸侯国都被西周征服。周公留下部分军队并分封亲信之人镇守四方。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