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沉浸在有趣的实验中,就会让时间过的飞快,一转眼就到了中午的吃饭时间,张玉兴热情的邀请赵祯和几位大臣们在学院的食堂中就餐,准备吃过中午饭后稍加休息就去进行今天的压轴大戏:热气球飞天。
学院的食堂就在一进正门的右边,和张玉兴办公的房间很近,中间隔着放食材杂物的仓库。当张玉兴领着赵祯和几位大臣们进来时,厨房已经把今天中午的饭菜做好了,食堂和厨房中间开的窗口处放了一排盖着盖子的大盆,里面是做好的饭菜。由于赵祯他们的到来,学生们的吃饭时间只能暂时往后拖一会儿。
张玉兴对赵祯说道:“现在还没有到开春的时候,冬天里的蔬菜只有萝卜、白菜、香菜这几样,食堂里面可以选择的饭菜就比较少,如果吃大米的话,肉食可以选择红烧肉、炖羊肉,素菜只有豆腐、豆芽、白菜和萝卜这几种。不过今天臣特意让厨房准备羊肉拉面,这还是臣专门新教给他们的特色面食,还没有外传过,在外面可绝对不可能吃到,味道相当不错,在这寒冷的天气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拉面最是合适,官家要不要尝尝看?”
在宋朝时,食豆芽已相当普遍。豆芽与笋、菌,已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宋元时食豆芽,主要用于凉拌。《易牙遗意》记其方:“将绿豆冷水浸两宿,候涨换水,淘两次,烘干。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洒两次水,候芽长,淘去壳。沸汤略焯,姜醋和之,肉燥尤宜。”
《东京梦华录》中称豆芽为“种生”,其中第八卷上写有:“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草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至于面条如果是用水煮出来在宋朝时一般称为“汤饼”,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说:“汤饼,温面也,凡以面为食煮之,皆谓之汤饼。”煮着吃的面食,宋人都叫“汤饼”。汤饼的原始做法是把面揪下水煮熟。后来做汤饼是用一只手托面,另一只手撕面,在锅边按扁,放进水里,所以又叫饦。
后来有了擀面杖出现后,在北方就慢慢发展出来了如今的面条,现在宋朝已经有了面条的叫法并开始渐渐普及。面条除了水煮之外,也有了炒、煎、冷淘(凉拌面)等加工方法,再配上各种荤素浇头,已经出现了各种风味。
据说北齐的文宣帝高洋喜得儿子,举国庆祝。皇帝大宴群臣,吃的就是“汤饼”。从那时候开始,添子得孙要用“汤饼筵”招待亲朋好友。延续到今天,北方人添丁做寿,最不能少的就是一碗长寿面。
赵祯知道张玉兴从后世带来了不少美食,从他那里传出来的几种炒菜就是自己平时最喜欢吃的,听了他的介绍不由的口舌生津,点头同意:“那朕就听张卿所荐,给朕来一碗羊肉拉面。”
羊肉拉面的面条都是现做出来的,赵祯和众大臣们就站在厨房的窗口这里,看着厨房里面的师傅手中的面上下翻飞,各种揉、甩、缠绕,砸的面板砰砰直响,眼看着一块揉好的面在大厨手中一变二,二变四,越拉越细,最后拉到极细的程度才下了锅,整套流程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就像是看了一场表演一样精彩。
张玉兴有些自得的说道:“这羊肉拉面有两大特点,第一就是这面,要拉的粗细均匀,吃起来柔软、筋韧、光滑。第二就是这汤,必须要色泽清亮,不仅鲜美,而且不膻不腥,味厚色醇,香浓鲜美,滋阴潜阳,补阴虚,清血热。能在寒冷的天气里吃上一碗拉面,真是无上的享受。”
很快面就被煮熟了捞到了大碗之中,上面倒上早就煮了一晚上的羊骨汤,本来应该是加入牛肉的,可惜现在宋朝禁止无故杀牛吃肉,而且现在有身份地位的人不喜欢吃猪肉更喜欢吃羊肉,张玉兴不想惹麻烦,干脆就换成羊肉也差不了多少。等到大厨在碗里加入大块的羊肉、香菜(芫荽,很早就从西域传入中原),各种配料,从窗口中递了出来,石全彬一直在旁边盯着,抢先接了过来,端到了旁边的桌子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