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是正旦大朝会,地点是在皇城大庆殿中,不仅是京城中的文武百官都要去,还会有各国的使者入贺,到场的还有各路举人解首,诸州进奏使等等,一眼看过去全都是人。
大朝会一般并不处理具体事务,只是重大节日和祭祀时才有,张玉兴官职太小,站在人群最后面,即看不到最前面,也听不到什么东西,反正就是各种礼仪,自己也不懂,看见别人拜自己也拜,别人走自己也跟着走,周围有不少的礼官和御史不时纠正官员的错误。
后面就是各国使者献上贺礼,先是辽国党项,然后是高丽回纥,再后面的于阗三佛齐之类的张玉兴就不太了解了,一直站了几个时辰大朝会才算结束,等到张玉兴从皇城之中出来,早已经饿得不行了。
今天是元日,邬眉儿和杏儿两人说是今天会进京城逛街,所以中午并不回皇庄吃饭了,反而是和王承约好了中午在心怡楼一起吃饭。
张玉兴抬头看了看天色,还是没有古人的天赋,看不出来现在是什么时辰,只是估摸着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自己现在赶到心怡楼怕是已经有些晚了,于是也没有在耽搁,直接牵出了自己的马,过了州桥直奔南外城的心怡楼。
这一年多来自己一直忙得很,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来心怡楼了,上一次来还是自己刚从海州回来后王承给自己接风洗尘来过一次。如今的心怡楼,凭借着张玉兴时不时传授出来的招牌菜,再加上始终领先其他地方的评书,早已经在京城汴梁之中打出了名气,虽然还不是正店,不过不管是名气还是美食,甚至常来的食客,规模相比七十二家正店,除了其中顶尖的比如白矾楼、任店、潘楼之类还是比不了,差一些的正店有些已经被心怡楼给比了下去,这在京城汴梁中的脚店中也是不多见的。
心怡楼位于汴梁外城南面,从朱雀门出来走没多久就到了,同处城南的还有太学和国子监这两大机构,离着也算不上太远,以前他们看不起王承商人出身,不太愿意接近王承,也就不怎么来心怡楼,现在受不了美食和评书的诱惑,来了几次后,发现王承父子都是读书人出身,而且非常会说话作人,反而让他们觉得比其他地方更舒服了,如今心怡楼也成了这些太学生国子监生们最喜欢聚会的地方,留下来不少诗书作品,让心怡楼也平添了几分文雅书卷气息。
今天街上的行人实在是太多,御街这条路更是拥挤不动,张玉兴也没有办法再骑马,牵着马又走的非常不方便,心中有些后悔还不如把马留在皇城存放马的地方,现在走了一半再拐回去更不是不值得,只好是硬着头皮往前挤,等到好不容易到了心怡楼外面,日头都已经过了正中了,寒冬腊月愣是给挤出了一身的汗来。
等到了心怡楼外新搭的彩楼下,早有眼尖的伙计迎了上来,熟练的从张玉兴的手里接过了缰绳,牵去后面喂草料。等到张玉兴迈步进了酒楼,得到消息的老掌柜亲自迎了上来:“哎哟我的县男大人,您可算是来了,我们东家和少东家都等了一上午了,另外邬眉儿姐妹也已经到了,正在楼上雅间由我们东家和少东家陪着说话呢,我这就领您过去吧。”
等到张玉兴进了包间里面,正坐着陪邬眉儿说话的王承父子两人急忙起身相迎,王承还不住的埋怨张玉兴:“张兄怎么这么晚才来,我们都等了你半天了,饭菜都凉了,已经让小二又拿下去热一热了。”
王敬宗伸手在王承的脑袋上来了一巴掌:“张贤侄如今在朝为官,每天公务缠身不得空闲,哪能和你这样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相比?你以后少给我天天四处乱晃,多和你张大哥学着点,以后也能考个一官半职的,也算是能了却我王家的一桩心事。”
王家王敬宗这一代兄弟两人,老大王敬业经商有道,家中积蓄颇丰,两兄弟感情从小就很好,一直在后面支持王敬宗读书,虽然王敬宗最后也没有能够考中进士,甚至最后还从商经营起了酒楼,王敬业也没有什么怨言,两家人还是像以前一样常来常往,毕竟真正能考中进士的机率实在感人。
不过王家对家里能不能出一个做官的子弟还是充满期望,这期望就只能放在了下一代的身上,可惜王敬业的儿子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反倒是王敬宗的儿了王承进了太学,所以一家人自然而然的就把所有的期望放在王承的身上。
北宋太学和国子学是同时并存的,都是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学府,只不过在宋太宗时把国子学改为了国子监,国子监这个名字有了两重意义。一是代表了国家的最高学府即国子学的别称,二是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但同时还要管一些印刷出版之类的内容。
太学和国子学由于招生对象不同地位略有不同,国子学地位高于太学,但在实际办学影响上面,太学明显高于国子学。